在历史的长河中,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文社会都有既定的规则,当有人想要改变这种规则的时候必然要引起原有的平衡动荡,在原有平衡崩溃达到新的平衡之前,这个短时期要付出巨大的大家,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如果想要改变既定的社会规则,这必然会有损原来平衡状态下那部分贵族的利益,需要付出极大的大家,流血牺牲甚至灭国都有可能,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力求希望通过变法来使得国家变强的人从没有因此而胆怯消失过,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了,最终变法有成效了,但是他本人却被车裂而死,那么商鞅变法的具体流程以及最终结果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详细讨论一下。
商鞅,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95年到公元前338年,他是战国时期的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也叫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所以历史上也叫商君。商鞅年轻的时候对法家的刑名法术之学非常感兴趣,李悝、吴起对他的影响也是异常的大,后来他在卫国侍奉公叔痤,当他病重临死的时候还专门找来魏惠王,对魏惠王说商鞅这个人是大才,如果魏惠王能好好重用有利于国家强大,但是如果不能为魏国所用,一定要杀死此人,千万不能让他跑到其他的国家去与魏国为敌,如果那样的话,魏国就危险了。但是这时候魏惠王根本听不进去谏言,认为这是魏惠王病重胡言乱语,所以对这件事请也没有多加重视,当时正好碰到秦孝公招揽人才,所以商鞅就离开魏国去了秦国为秦孝公效力,我们都知道,秦孝公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君王,他想要改变秦国,让秦国变轻,所以重用了商鞅对秦国实施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决定了要在秦国内实施变法,用这样的方式来使得秦国走上强盛的道路,但是如果实施变法,打破了原本的规则平衡,必然会触犯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全国上下定然有很多人是不愿意的,尤其是以甘龙、杜挚等旧贵族对变法更是极力反对,于是秦孝公就授权商鞅,和这些旧贵族展开了一场争论,商鞅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舌战群儒,面对当时旧贵族提出的“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经过这场激烈的辩论,为接下来的变法做足了舆论准备。在这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可以开始实施变法了,而且变法的一切准备也都就绪,但是最担心的一点是秦国百姓对他不信任,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在城南门外树立起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杆,贴出告示说如果谁能把杆子搬运到北门就给十金,但是没人相信他,之后他又提高到了五十金,这次终于有人鼓起勇气把杆子搬运到了北门,他也诚信给了这个人五十金。就这样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开始实施办法了。
这一切都准备结束之后,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就授权给商鞅在全国颁布施行了《垦草令》这算是变法的序章,为变法拉开了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这条法令果然在全国得到了顺利实施,之后在公元前356年的时候,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真正的变法也就此展开,商鞅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切实施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秦国的国力也由于这次变法得到了增强。
看到成效之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令商鞅再次实行第二次变法,这次变法更加深入具体,主要内容是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迁都咸阳,修建宫殿;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果然,通过这样自上而下全面的改革,秦国整个旧的社会经济制度得到了彻底的改变,经济状况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秦国开始慢慢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中最强大的一个,这位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公元前338年,这一年秦孝公因病去世,传位给了秦惠文王。从上面这些变法内容可以看出来,商鞅得罪了很多达官贵族,是去了变法最强大的后盾,他只能选择出逃,最终他死于秦军的车裂之下,不过变法却得到了顺利的实行。
商鞅为改革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为改革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会遭到利益拥有者的强烈反对,历史上的每次变法都是治国方略的一次重行调整和选择,同时也是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种阻力当然是巨大的,与阻力相当的代价也是巨大的,虽然功在千秋,但是变法者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时代要进步,有这样的人国家才会进步,大家怎么看呢?欢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