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三国最该跟谁混?袁绍和老孙权都跟不得文官也最好离曹操远点
创始人
2025-07-02 17:33:07
0

诸葛亮曾经慨叹:为什么曹操曹操那里人才那么多呢?连孟建和石韬都当不上高级干部!

诸葛亮说的孟建和石韬,大家熟悉的名字是孟公威石广元,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忽悠刘备说自己不想做官的那两个“高人”,后来也都跑到曹操那里去了。

其实不但是孟建孟公威石韬石广元只做到了郡守刺史一类的中级干部,没有进入决策层。连那个曾经当过刘备第一谋士的徐庶徐元直(当然进了曹营也没有一言不发),在曹丕当皇帝之后才当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相当于少将或准将级别的监察部副部长。

诸葛亮和孟公威石广元徐元直崔州平是志同道合的五个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研究学问出外考察,按说水平应该不是相差很悬殊,但是一个隐居,一个成了蜀汉政权第一实权人物,另外三个却在二线干部位置上晃荡,到死也没干出啥政绩来,甚至史书对他们的记载也仅寥寥几笔。

这里问题就出来了:在三国乱世,文臣武将跟着谁混最有前途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不能跟着袁绍混,因为这小子徒有其表

袁绍的徒有其表,是在当时和后世的评价中,都说他想学战国四公子那样礼贤下士,但是只学到了皮毛,能够给手下人比较好的待遇,但是对他们既不信任也不尊重——因为袁绍认为自己才是天下第一聪明人。

所以袁绍虽然有田丰沮授审配逢(同逄)记郭图那样一流的谋士,张合高览颜良文丑那样的一流武将,其实这些人单个拉出来,文的即使比不上荀彧诸葛亮、武的或许稍弱于关羽张飞,但是用“谋士如云猛将如雨”来形容袁绍也不夸张,但是因为袁绍本人刚愎自用,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所以他的谋士也精于内斗(审配帮袁尚,郭图帮袁谭),所以崔琰率先开溜,许攸也被逼叛逃,都跑曹操那儿去了。剩下的几个下场也不好,田丰被袁绍杀掉,袁绍的囚徒沮授被曹操抓住,不屈而死。

剩下的那几个,不是被自己人干掉(袁谭杀了逢纪),就是被曹操斩首(审配郭图),剩下的都投降了(陈琳、辛毗)。

至于武将那就更惨了,颜良文丑成了关羽成名的垫脚石(谁杀了文丑存疑),张郃高览被谋士害得不得已临阵倒戈,淳于琼(并不是演义中所说的那个窝囊废,曾经跟袁绍曹操平级,都是“西园八校尉”之一)等人都被曹操砍了个干净——淳于琼是老同事曹操杀的,也没割鼻子刺字羞辱。

所以在乱世三国,宁肯跟着刘表刘璋这样的主子,可以整体被曹操刘被收编,也不能跟袁绍混,因为最后除了主动投降,就只能等着挨刀了。

老孙权和他的继承人实在很难伺候

当然跟着孙权混的下场也不好,因为孙权还没到六十岁就老糊涂了,甚至糊涂得有点像袁绍了。他也因为继承人问题把江东搞得一团糟。

本来创业之初,孙权对手下是好得不能再好的,他对周泰、吕蒙关心,也真的十分感人,特别是吕蒙生病的时候,他想看望,又怕打扰,就在墙上挖了个洞瞧着:吕蒙吃下点东西,孙权笑逐颜开;吕蒙不进饮食,孙权就夜不能寐。

可是当了皇帝之后,就开始喜欢上了喝酒享乐,还差点杀了不能喝酒的虞翻,至于那个力抗刘备并确保荆州乃至东吴不失的陆逊,更是被怀疑而至郁闷而死。孙权最后还跟张昭动了刀子(后来又丢下刀子俩人哭成一团)。

但是上面所说的,还不是不能跟孙权混的主要原因。

其实跟着孙权混,还要看他选的接班人咋样,为了接班人选,孙权手下跟袁绍阵营一样,也打成了一窝猪: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支持太子孙和,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孙弘等都支持鲁王孙霸,最后鲁王孙霸被孙权杀掉,一半的文臣武将也跟着“吃了挂落”。

不能跟着孙权混的原因,是因为最后到了孙皓那一辈,开创江东基业的老臣虽然基本都还活着,但每天都活得提心吊胆,因为这位小主子喜欢剥人脸皮挖人眼睛。

总体来说,孙权前期对文臣武将那是相当不错,但是到了晚年和他的继承人那里,情况就大大地不妙了,所以严格来说,不是不能跟孙权混,而是不能跟老孙权混。

文人不能跟着曹操混因为你根本混不过他

曹操阵营是在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因为他有汉献帝这块金字招牌,大多数文人都有“大汉情结”,所以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崔琰等人纷纷前来投靠。

但是曹操本人就是一等一的人才,“建安七子”加起来,也就跟“三曹(操、丕、植)”差不多,要想在曹操那里出人头地,那实在是太难了。

在曹操手下当武将是比较幸福的,因为每次打败仗,曹操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像袁绍(杀田丰)或者诸葛亮(戮谡以谢众)那样委过于人。

而且武将大都一根筋,他们才不管你曹操是不是篡汉呢,你能带我们打胜仗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就是好上司,曹操对他们也是给予了完全的信任。

但是文臣们就不同了,他们的“忠君”思想,让他们抱着“兴复汉室”的美好愿望而来,但是眼看着是为曹操做了嫁衣,心中那个郁闷劲就不用提了。

而且身为文坛领袖的曹操,对文人也未必真心瞧得起,大名士边让,说杀就杀了(陈宫叛逃真正原因是边让被杀),那个被他从袁家监狱里放出来的崔琰(不像演义中说的那样从开始就跟了他,而是灭了袁家之后)、叛逃过来许攸,太尉杨彪的儿子杨修,都被曹操杀掉了,就连荀彧荀攸叔侄,也被曹操整死(不是直接砍头)了,至于“非我族类”的孔融,虽然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但是被杀的罪名却是“不孝”,而且是抄家灭门,杀了个鸡犬不留。

所以,武将要想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跟曹操是个明智的选择,但要是文臣谋士,还是离曹操远一点为好。

跟着刘备很幸福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因为他缺人

诸葛亮为什么要舍曹操孙权刘表而追随刘备?

所谓“兴复汉室”那不过是一句口号,即使真有这个心,也可以去跟曹操干,因为曹操是大汉丞相,汉献帝还在皇帝宝座上坐着呢。

但是曹操那里有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诸葛亮去了也就是个二流谋士;孙权那里有“登堂拜母”的张昭周瑜,还有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鲁肃,还有他大哥诸葛瑾,诸葛亮去了,还是个二流谋士;而诸葛亮的姨丈人刘表,有蔡氏兄弟掌权,小字辈诸葛亮也就能端端茶倒倒水——蔡瑁是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亲舅舅。

可是刘备手下只有孙乾、简雍、麋竺这样的谋士——陈登陈珪父子是曹操的人,可不像演义里说的那样帮着刘备。

就连那个后来去曹操阵营里混得不如意(再强调一次,绝非一言不发)的徐庶徐元直,也能成为第一谋士,而这个人在诸葛亮眼里是远远不如自己的:你们也就当个省长副省长,而我要当管仲乐毅那样的名将名相!

诸葛亮不去孙权那里,主要的原因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能贤亮而不能尽亮”。意思是他可能会用我,但不会让我放手去干。

于是诸葛亮选择了刘备,跟他一样选择的,还有死心塌地追随刘备的赵云(原公孙瓒部下)、魏延(原刘表属下),后来又多了法正李严这样的谋士。

刘备在世,没有杀过一个功臣,无论是骄横的关羽、暴躁的张飞,还是被称为“蜀中第一小人”的法正,都混得风生水起,刘备刚拿下西川,就想把包括不动产在内的全部战利品都分给部下,虽然在赵云反对下没有全分,但是还是分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每人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关羽在刘备阵营发没发财咱不知道,反正他现在是财神。

这里有人说所谓的金实际是黄铜,那么请问一句:那个年代黄铜比银子还值钱吗?怎么黄铜还排在白银前面、而且比白银数量还少?

诸葛亮后来杀马谡、贬李严、打压魏延,要是刘备还活着,一定会劝告诸葛亮:孔明先生,咱们只有这十几个人马七八条枪,可经不起你这么糟蹋呀……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三... 历史中讲道理的案例比比皆是,但一旦遇到问题却常常感到迷茫,这恐怕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心态。我自己就是这样...
原创 民... 天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自古以来,天津因其优越的漕运条件而繁荣发展。隋朝时...
原创 宋... 宋朝打架弱,总打败仗,但越输宋朝反而越有钱了,这是怎么回事? 当时宋朝被边上的辽国西夏,轮番揍大宋,...
原创 大...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
从码头到硅谷:粤商400年草根... 善思录:(陆天然/文)在珠江口咸淡水交汇处,一群光着脚的岭南汉子用扁担挑出了中国最早的全球化贸易。从...
原创 清... 历史的编写并非像写小说那样简单,它充满了复杂性。很多人以为历史的难点在于史料的收集,实际上,收集史料...
原创 李... 李宗仁,这位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至关重要角色的历史人物,曾被评价为“新中国成立的支柱之一...
原创 李... 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大将徐达和常遇春为明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徐达,他屡次南征北...
原创 满... 在帮助雍正登基以后,邬思道果断离开了雍和宫。其实这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知道,在雍正...
原创 哈... 最近,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一个建议,旨在缓解中美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教授建议中国借鉴北宋时期的澶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