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人访谈】是全新打造的围棋文化专栏,访谈对象是在自己园地兢兢业业耕耘的围棋人,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篇访谈都能触动一片人群的心灵,找到自己的感触共鸣。
一、围棋启蒙:一本书开启的黑白世界
记者:您是如何与围棋结缘的?最初是什么激发了您对这项智力运动的浓厚兴趣?
肖彤:说起来源于大学时的一次偶然邂逅。在图书馆书架上,我发现了石田芳夫所著的《围棋形势与判断》。当时对围棋一无所知,只是被书名吸引,便把书借了回来。翻阅之后,突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于是又找了本围棋入门教材,在学校旁边的小卖店买了副塑料围棋,就这样开始了自学之路。
记者:中日围棋擂台赛对您这代围棋爱好者影响深远,您接触围棋的时间线和擂台赛有怎样的交集?
肖彤:我 1983 年大学毕业,擂台赛应该是在毕业之后兴起的。老聂(聂卫平)在擂台赛上的神勇表现,对整个围棋氛围的推动是巨大的。虽然我最初是通过书籍接触围棋,但真正让我投入更多热情的,正是那个全民关注擂台赛的热潮。记得有次和一个四年级的小棋手对弈,他评价我的棋 "野味十足",这个评价很准确 —— 我们这代人大多是野路子出身,没有经过系统训练,但对围棋的热爱是纯粹的。
二、创业历程:围棋思维在商业战场的实践
记者:您从 1994 年开始创业,在企业管理中,围棋是否对您的战略思考产生过影响?
肖彤:确实有很深的启发。今年 4 月,我给集团中层干部做培训时,专门以《围棋与企业战略浅析》为题,写了一万多字的教案并授课四小时。我认为企业发展和围棋对弈有共通之处:布局阶段要着眼大局,就像企业选择发展赛道;中盘战斗需要战术配合,如同具体业务的执行。我曾用自己下的一盘棋作为案例 —— 从战略布局到战术执行,对手的配合让整盘棋的思路得以完整呈现。虽然用 AI 标准看漏洞百出,但其中蕴含的 "战略与战术结合" 的思维,和企业管理高度契合。
三、行业观察:围棋生态的现状与未来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下围棋进校园的推广模式?
肖彤:我认为围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很有价值,支持进校园活动。但需要明确:让孩子接触围棋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而非人人走职业道路。职业围棋之路太窄,且对性格养成有特殊要求,需要极高天赋和反人性的付出。作为启蒙教育,开阔思维才是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宁德,这几年学棋孩子成倍增长。
记者:现在围棋考级体系越来越完善,您对考级现象有什么看法?
肖彤:我主张 "快乐围棋" 的理念。比如上海业余 5 段和 5D 水平差异很大,但考级的核心应该是让参与者获得成就感,而非设置严苛门槛。这毕竟不是求职证书,没必要过于功利。相关机构运营需要盈利,这也符合市场规律,甚至能为教培行业贡献 GDP,是件好事。
四、个人目标
记者:作为资深围棋爱好者,您现在的个人目标是什么?
肖彤:早期在联众下棋时,目标是冲到 3D、4D,后来进阶到 5D。现在的小目标是冲上 6D,哪怕偶尔侥幸上去一次,也要拍照留念。我反对作弊,觉得靠实力达到的段位才有意义。现在的孩子棋力很强,要上 6D 需要更多训练,但我时间有限,只能抽空找棋友指点。
五、产业展望:从兴趣到商业的破局思考
记者:听说中国围棋协会正在推进 "人民围棋 APP" 项目,您如何看待围棋产业化的前景?
肖彤:围棋产业目前规模有限,全行业年规模约 200 亿,包括教培、赛事等全链条。我认为产业化是趋势,但需要平衡商业价值和文化属性,避免过度功利化。
六、人生哲学:在黑白世界中修炼心性
记者:面对企业经营中的压力和焦虑,围棋是否扮演了解压角色?
肖彤:我的性格中焦虑感很少,因为知道焦虑于事无补。我常跟团队分享 "三段论":首先 "人生没有迈不过的坎",要保持正能量;其次 "事实上你一定有迈不过的坎",承认自身局限;最后 "躺平也是迈坎的一种方式",学会与自己和解。就像围棋中遇到死局,与其焦虑,不如坦然接受并寻找新的突破口。下围棋时的专注,确实能让人暂时脱离现实压力,但从放松效率看,高尔夫的户外环境更优,只是耗时较长,所以我更习惯在办公室午休时网上对弈两局。
七、围棋精神:从落子到人生的哲学映射
记者:在您看来,围棋最核心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您对生活和事业的认知?
肖彤:围棋的精神内核可以用 "方圆之道" 来概括 —— 棋盘是方的,象征规则与边界;棋子是圆的,代表灵活与变通。这种 "外圆内方" 的智慧,贯穿于每一局对弈:既要遵守 "气" 与 "死活" 的基本规则,又要在布局中展现 "弃子取势" 的战略眼光。
我常想,围棋最动人的不是胜负本身,而是落子时的 "决断力"。每一步棋都面临无数选择,就像企业决策中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但高手能在模糊中找到最优解。这种 "接受不确定性并果断行动" 的精神,让我在创业遇到瓶颈时,不会因完美主义而停滞。比如当年从体制内跳出创业,就像围棋中 "脱先"(暂时放弃局部利益),看似冒险,实则是对全局的判断。
八、围棋精神的实践:在企业管理中的具象化
记者:您在培训中提到 "围棋与企业战略",能否具体谈谈围棋精神如何转化为管理方法论?
肖彤:有三点特别深刻:
九、对年轻棋手的建议:在胜负之外领悟围棋精神
记者:如果给正在学棋的年轻人一个忠告,您会强调哪种围棋精神?
肖彤:"平常心"。我见过太多棋手因一次失利而心态崩塌,也见过企业家因短期亏损而乱了阵脚。围棋有个术语叫 "气合"(不服输的斗志),但真正的高手懂得 "舍小就大"—— 就像吴清源先生说的 "博二兔,不得一兔",要在纷繁选择中守住核心目标。
我自学围棋时,曾为了赢一盘棋研究三天定式,后来发现这种 "执念" 反而限制了视野。现在我更欣赏 "流水不争先" 的状态:下好每一步该下的棋,胜负自然会有答案。就像企业经营,过度关注 KPI 反而会忽视用户价值,不如像围棋 "围空" 一样,先把核心能力做扎实,增长自然水到渠成。
十、围棋精神的时代价值:对抗焦虑的解药
记者:在快节奏的当下,围棋精神能为普通人提供什么启示?
肖彤:现代人最缺的是 "落子无悔" 的担当和 "全局观"。很多人焦虑,是因为既想抓住所有机会,又害怕选择错误。围棋教会我们:
现在我每天中午下两盘棋,与其说是放松,不如说是用围棋精神修炼心性 —— 在黑白交替中,学会接受 "有得必有失",也相信 "置之死地而后生"。这种精神,比任何商业理论都更能抵御时代的不确定性。
(采访 / 弈小狐 整理编辑 / 李新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