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是但也不是。说是,是因为曹操确实没有合适的人选,能够代替他去出征。说不是,是因为派别人去出征,曹操是打心底里不放心的。为什么理由看起来很合理,但又有些矛盾呢?
曹操在三国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形象。其自身的性格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点,反倒显得这个人物极具生动与真实性。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为人果敢、善于决断,同时,他也对贫苦百姓抱有同情之心。他既是真诚的,又是有心机的。既是沉稳的,又是激进的。说他是多面人格,也不过分了。当我们把视角主要集中于曹操参与的战争时,我们不难发现,曹操几乎都是亲自上阵,与敌人周旋,很少会有在后方坐镇指挥的机会。这也引得大家议论纷纷,为何一个开国之君要甘心冒如此大的风险亲自领兵作战呢?
首先,曹操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其自身的才能当然毋庸置疑。但彼时恰逢乱世,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林立。曹操出身官宦之家,其父自曹操幼时便在朝堂之中转圜,曹操也见过太多阿谀奉承和阳奉阴违的的朝堂丑恶嘴脸,他深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势,他自是不放心将手中的兵权交与他人。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曹操所面对的敌人实在过于强大,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以及北方的袁绍,个个如豺狼虎豹一般残忍,计谋深远,手段毒辣。便是曹操自己也要和他们斡旋一番,更何况是别人呢?
再者说,曹操手底下的人才储备,其实并不是很充分。曹操在吸纳人才方面,由于其自身军事才能过硬,所以他大多招揽的是一些政治、文化类型的人才,能与他自己合伙谋划大计,来补充自己政治文化方面的短板。所以曹操手下并没有极致的军事方面人才。两个将领夏侯渊和曹仁也更多的是作为军事执行者的存在,若让他们二人上战场作决策,若当真遇到棘手的情况,恐怕他二人首先便如百爪挠心一般无所适从了,这让手下将士如何能够做到沉着迎敌呢?所以说曹操也只有亲自上任才能够把控好曹魏军方的力量,加之他的实战经验极为丰富,即便遇到紧急情况,他也能够沉着冷静的去应对。
曹操的亲征其实是必然的。他的手底下既没有才能过硬的指挥人才,同时他自己疑心也比较重,对于其他人,他并不能够做到完全的信任。在强大的对手和混乱的局势面前,选择亲征不失为一个稳妥的方法。对于手下的将士而言。曹操的亲征可以极大地鼓舞士气,稳定军心,提升战斗力。同时,于曹魏政权而言,曹操也可以及时了解到敌人的最新动态,及时调整魏军的军事策略。在当时的局面之下,曹操的亲征是有其特定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