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在广州曾经发生过一起当地市民和非洲非法移民的冲突,这次冲突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殖民统治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是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的事。1842年12月5日(十一月初六日)中午,本是稀松平常的一天,但是在中国南方城市广州,发生了一起小小的冲突,使它变得不同寻常。这天,一名拥有英国国籍的非洲裔黑人来到一个水果摊前,趁人不注意拿了两个橙子,这个非洲裔可以说是有备而来,他不想花钱买,只想和往常一样,白吃白喝。所以拿起橘子也是轻车熟路。
广州是当时中国海外贸易中心,和西方人打交道时日已久;同时根据《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的规定,广州作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可以居住在广州,并派设领事。
所以老百姓见过无数的外国人,很多人和外国人也有贸易关系。但是对于这位英国籍的黑人而言,显然不是为了“贸易”或者“买卖”。所以摊主陈亚九和这位非洲裔非法移民理论了起来,不料这位非洲裔仗着自己“洋人”身份,不肯轻易就范,在冲突过程中陈亚九手臂受了伤。
小本生意,是辛苦买卖,本来就没有几个钱可以赚,而且在自己本地被远道非法进入中国的非洲黑人欺负,陈亚九哪里受得了这股气?于是陈亚九大喊大叫,呼喊声引起了街坊邻居和路人的关注,大家明白事情原委之后都气愤不过,一起向前准备向这位非洲裔讨要说法,黑人见势不妙,知道自己理亏,于是赶紧躲进了“夷楼”(洋人商馆)。
大伙儿一看,觉得不能让他白白跑了,于是团团把“夷楼”围住。躲进“夷楼”的非洲裔竟然往下投掷砖瓦,发泄不满并威胁民众。
那时候的中国,官吏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吏。
南海县和番禺县衙门直到后,派武装士兵出来维持“秩序”,怒气冲冲的百姓才逐渐散去。但是陈亚九等人仍然咽不下这口气,他们回家之后,好友苏亚炳、李亚二等人一直以来对于西方人不满,在做生意过程中感觉西方人傲慢无礼,非常不公,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于是他们决心报复,带领很多民众来到“夷楼”,用石头打开大门,一拥而入。
这时候“夷楼”正在装修,很多装修工人见到很多人冲进来,一哄而散,从后门跑了。这时候苏亚炳看到装修工人遗留下来煮茶的炉火,临时起意,和叶亚潮、何亚裕、李亚二商议之后,把炉火丢入大院内装修场所中的碎木刨花当中。
这些易燃物一被点燃顿时火光冲天,很多黑人前来救火,苏亚炳大喝一声,众人拔出刀,和黑人斗殴。黑人拿出手枪,有两人受伤倒地,而中国民众也有数人被手枪击中。但是当时场面混乱,搞不清楚谁打伤了黑人,也搞不清楚黑人谁放的枪。很快李、苏、何和两名黑人重伤身亡。同时有四间房间被烧毁。
这时候,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南京条约》也刚刚签订,这起冲突引起了清朝的强烈不安。两广总督祁贡派兵镇压,并救火。很快纵火的民众被抓获。这件事情甚至被道光皇帝知道了,他亲自下令查办。
道光认为这件事情是外国人傲慢及挑衅所致,但是考虑到中英关系,所以这事应该和解,而不能导致战争。经过钦差伊里布会同当地官员审查,带头的人都是附近农民,依靠挑担谋生。这些民众最后分别被判斩首、流放和杖责等。另外当地的地保梁晋安也因为“失察”受到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