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尽之后,他的三个儿子结局如何?有没有后人呢?
创始人
2025-06-26 15:32:46
0

前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二十一日,太子少保、左都督周遇吉镇守的宁武关被李自成大军攻破。宁武关是山西三关之一,它的失守,意味着李自成的东征之路已经畅通无阻。

面对如此危急的局面,詹事府左中允李明睿上疏呼吁南迁,被兵科给事中光时亨斥为“邪说”。眼见得皇帝南迁影响太大,左都御史李邦华请求让太子和诸王先去南京。潜台词很明确,陛下可以国君死社稷,但是千万要给大明留下火种才行。然而光时亨再次跳出来反对,认为太子一旦到了南京,就会像当年的唐肃宗一样先行即位。

大学士范景文、都御史李邦华、少詹项煜请先奉太子抚军江南,给事中光时亨大声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景文等遂不敢言。—《明季北略卷二十》

议来议去也没有个说法,而等到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攻破居庸关之后,想跑也已经来不及了。城破之后,提议太子南迁的范景文、李邦华自尽殉国。而大义凛然的东林党干将光时亨,则在李自成面前摇尾乞降。

崇祯帝诸子

朱由检共七子,其中周皇后生三子:长子皇太子朱慈烺、次子怀隐王朱慈烜、第三子定王朱慈炯,田贵妃生四子:第四子永王朱慈炤、第五子悼灵王朱慈焕、第六子悼怀王朱慈灿、第七子悼良王。

周皇后,朱由检做信王时候的王妃,登基之后册立其为皇后,《崇祯宫词》称皇后“颜如玉,不事涂泽”。田贵妃,素有才女之称,深得崇祯帝的欢心,据说曾经在宫中和周皇后颇有一番内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去世。

而在这七位皇子之中,有四人早夭,分别为:怀隐王、悼灵王、悼怀王和悼良王。换句话说,北京城破之前,崇祯帝仍然健在的三位皇子分别为:皇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

北京城破之后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午时,李自成大军攻破京师的外城。崇祯帝登上煤山(今景山)眺望,发现北京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朱由检在返回乾清宫之后,命心腹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带着太子、定王和永王前去投奔成国公朱纯臣,希望他们三人能有一线生机。安排完这一切后,崇祯帝在让皇后周氏,以及皇嫂懿安皇后张氏(明熹宗皇后)自尽之后,自己带着太监王承恩,于十九日清晨在煤山自缢殉国。

朱纯臣是靖难名将朱能的后裔,他们家的成国公一爵自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起,迄今已经传承了242年,前后合计十二位公爵。可惜朱家世受国恩,朱纯臣却带头上表劝进,劝李自成做皇帝。至于三位皇子,自然也落到了大顺军手中。《明季北略》中称永王未被俘获,应该并不准确。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大军东征山海关,与平西伯吴三桂在一片石展开激战。关键时刻,清朝睿亲王多尔衮率领的援军突然出现,两下夹击一举将大顺军击溃。而随军出征的太子、定王和永王也就此下落不明。

贼酋李志诚领马、步兵二十余万,执崇祯太子朱慈照、并其第二、第四子及太原府晋王、潞安府沈王,西安府秦王、平凉府韩王,又有西德王、襄陵王、山阴王及吴三桂之父吴襄于阵前,欲降三桂,三桂不降。—《仁祖大王实录·卷之四十五》

对于这三位皇子的最终结局,“我大清”编纂的《明史》都给出了同样的记录:“不知所终”。前朝皇子,杀之不详,放之不可,“不知所终”四个字掩盖了一切罪恶。按《明季北略》的记载,太子和定王一片石之后都落到了吴三桂手中。但大军行至永平之时,定王走丢了,此后也未曾出现在史书记载之中,南明弘光朝廷赐谥曰“哀”,称定哀王。但太子和永王的结局,值得好好说一说。

皇太子朱慈烺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年底,一名刘姓男子自称崇祯太子,来到太监杨玉的家中。杨太监不敢怠慢,赶紧将他送到周皇后之父周奎的家中。周奎为人吝啬小气,北京城破之前面对女婿的哀求一毛不拔,北京城破之后被李自成拷打了一番,现在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立刻就把这人交给了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其实无论这个人是不是太子,周奎把他交给清廷都没毛病。要是把他打发走,自己就说不清了。由于兹事体大,多尔衮又找来仍然在世的崇祯帝袁贵妃、以及东宫官属太监等人前来相认太子。

太子的真假并不难认,有亲外公周奎、亲妹妹长平公主在,怎么会分不出此人到底是不是朱慈烺?但是多尔衮要的并不是这个结果,如果前朝太子还活着,对于清廷的统治是不利的。于是在这位摄政王的授意之下,一片石之战中被俘的晋王朱审烜,以及归附清廷的明朝前内阁大学士谢升出面,指认此人为假太子。

对于二人的无耻行径,刑曹郎钱凤览大为愤怒,史称其“勃然语侵晋王”。而京师也有百姓痛骂谢升“禽兽无道”。“面叱升不臣”。多尔衮趁机发作,认为太子真假无所谓,但是前朝亲王和内阁大学士无端受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全都给我下狱诛杀。

不过谢升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次年正月的时候离奇去世。而到了次年四月初六日,有人图谋营救太子,清廷遂在初十日将其杀害。

乙酉正月初十日,摄政王谓廷臣曰:“太子真伪无伤,但晋王明朝宗室、谢升明朝大臣,凤览呵晋王、百姓骂谢升,皆乱民也。”命系狱者尽杀。谢升早朝,见凤览与拱手,颈忽渐垂,时时自语曰:“钱先生饶我!”肿溃即死。四月初六日,凤阳民张三聚众誓救皇子,以杨生员为谋主,生员孙三应之;俱擒杀。初十日,太子遂死。—《明季南略卷之六·南都甲乙纪》

就在北京城内为了太子是真是假头疼不已的时候,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萁向皇帝朱由崧上了一封密奏,称太子朱慈烺出现了浙江。南明小朝廷大为紧张,立刻派人将其“护送”回南京,由群臣进行辨认。

包括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曾经出任太子讲官的大学士王铎,以及东宫讲读官刘正宗、李景廉,东宫伴读太监丘执中在内,都认为这个所谓的太子根本不是朱慈烺。最终此人被认定为高阳人王之明,并因假冒太子而被处斩。

从一南一北几乎同期发生的两个假冒太子案来看,无论是清廷还是南明,都不想承认崇祯太子的存在。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对于清廷来说,前朝皇太子无论是杀是留,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对于南明来说,有了真太子,弘光帝朱由崧是不是要退位让贤?还嫌不够折腾么。

永王朱慈炤

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六月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杀害之后,成组织的抗清势力只剩下孤悬海外的延平王郑家。然而就从此时开始,各地出现了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反清复明活动,让清廷头疼不已。

到了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余姚大岚山中的一念和尚,打着“朱三太子”旗号,准备在康熙皇帝南巡之时将其刺杀。一念和尚著有《花拳总讲法》,是著名的武学高手,还是“江南大侠”甘凤池的师傅。

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本次起义失败,一念和尚落入了清廷的手中。此时正在余姚教书的王士元老先生,却尝到了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滋味。有人向朝廷告密,称王士元的儿子以“和”为字辈,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又带有土字旁,明显是前明皇室的取名风格。

癸巳,上以子孙蕃众,命名之际虑有重复。乃于东宫、诸王世系各拟二十字,每一字为一世。以某字为命名之首,其下一字则临时取义以为二名,编入玉牒。至二十世后,复拟续增。—《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后代子孙能够清楚区别各自的世系,为他们分别定下了字辈,其中燕王朱棣一房的字辈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至于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则按照“火土金水木”这样五行相生的顺序来选。换句话说,崇祯帝是由字辈木五行,其子就是慈字辈火五行,其孙就是和字辈土五行。

奉差查审此案的吏部侍郎穆丹如获至宝,立刻将王士元父子六人押解进京,并且将其称为“朱三”。九卿会审以后,认为朱三虽然供认自己是崇祯第四子,即前明永王朱慈炤。但我们查资料发现其第四子早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前便已经身故。又询问了故明宫中的老太监,都称不认识此人。康熙皇帝随即下旨将王士元凌迟处死。

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七年前身故。又遵旨传唤明代老年太监,俱不认识。朱三明系假冒。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得旨:朱三即王士元,着凌迟处死。—《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五》

当年多尔衮给顺治帝和朝鲜国的战报,都明确写了崇祯三子俱在李自成军中,他怎么可能死于崇祯十七年之前?但是康熙帝和大臣们很鸡贼,对话内容根本就不提“永王”这二字。此外从崇祯十七年到康熙四十六年,已经足足过去了六十三年,哪里还有明宫中的老太监活着?即使有,这些人当年地位应该也很低,有没有见过永王都不好说。何况现在的朱慈炤已经七十六岁高龄,谁还能认得出?

不管你信不信,玄烨一面认定这个人不是永王,一面却着急忙慌地将其本人赶紧凌迟处死,五个儿子也全部斩首,果然是圣祖“仁”皇帝。

结语:如果定王确实被吴三桂丢在了永平(今属河北秦皇岛市),那么兵荒马乱之中,他的结局必然是凶多吉少。

至于太子,北太子案中的那个刘姓男子,应该就是朱慈烺本人。而永王在化名王士元之后,千辛万苦逃到了浙江,隐姓埋名六十多年,未曾想却在晚年因为字辈而暴露,从而一家老小都死在了清廷手里。

当年光时亨跳出来反对皇帝南迁,以及太子抚军江南,崇祯帝为什么犹豫?其实他心里很清楚,光时亨就是东林党的传话人,这群江南大地主反对自己去南京。因为北方赤地千里,江南却富得流油,东林党人绝不会允许皇帝看到这一幕,你必须死在北京。

相关内容

原创 ...
掼蛋那可是智力和策略的较量呢。在牌桌上,炸弹用得好不好常常能决定胜...
2025-08-19 00:34:37
原创 ...
1975年1月,蒋介石在临终之际,邀请伟人访问宝岛,想要完成多年来...
2025-08-19 00:33:44
原创 ...
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
2025-08-19 00:33:29
原创 ...
在夺位的巨大风浪中,忽必烈凭借强大的武力成功击败了阿里不哥和联军,...
2025-08-19 00:33:27
原创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出于国共合作抗战的需要,中央同意将南方八...
2025-08-19 00:33:19
原创 ...
前言 他们,曾是一个泥腿子、一个莽夫和一个毛头小子。 然而,就是...
2025-08-19 00:33:13
原创 ...
战国时代,绵延两百五十余年,群雄并起,齐、楚、燕、韩、赵、魏、秦,...
2025-08-19 00:32:52
原创 ...
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元朝末年的政治家与军事家脱脱。他后人称为元朝...
2025-08-19 00:32:44

热门资讯

原创 我... 在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下“关注”,这样既可方便讨论分享文章,又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支持。 ...
新疆曾经深受波斯文化影响 历史上在中国新疆地区,波斯语在新疆上层非常普及,是新疆上层贵族和宗教人士的通用语言,类似于历史上日韩...
原创 重... 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着变革、创新和热血的年代,这个年代塑造了许多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当我们回忆起八...
原创 一... 《古风·鹤归来》有言:始信故乡明月在,何日共载彩云归? 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解之后就可以...
原创 古... 古代中国控制新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地理位置: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是连接中亚、西亚和中东的重要...
原创 因... 究竟康熙是不是因为弘历聪慧贤明才把皇位传与雍正,似乎很多人对此颇有疑惑。 其实大家有此疑问,并不奇...
原创 明... 1673年,清政府突然宣布削藩令,让吴三桂不得不发起兵变。 然而,他的突兀举动引来了清军的反扑,彻底...
原创 清... 清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文书工作机构和保密制度,下面来盘点三条主要的保密制度。 1...
艺术开卷|商代青铜器:“制器尚... 商代是中国第一个有信史的时代,其陶器、玉器、青铜器、文学、文字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中青铜器以其丰...
原创 白... 在新疆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之上,驻扎着一支世世代代为中国戍守边疆的部队。部队中的边防军人们个个深目高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