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纵囚事件。
贞观六年十二月,李世民亲录囚徒,看到许多必死的囚犯后心生怜悯,于是下令允许回家探亲,等来年秋天再回来问斩。同时也命令全国各地被判死刑的囚徒,都放回家等第二年秋天再集中京城。
而让人诧异的是,此次放还回家的390个死囚,在第二年九月份全都如期抵达京城,竟无一人逃亡,于是李世民下令将这些死囚全部赦免。
但此事也引来后来许多人的质疑,比如欧阳修还特意写了一篇《纵囚论》,文章中明确指出李世民这样的行为纯粹是为了作秀。而近些年来也有很多人对李世民纵囚事件产生质疑,比如有人认为是政治影响,也有人说是行为艺术等等。
那么,李世民这次行为到底是单纯的政治作秀、博取名望,还是另有其目的呢?而被放回去的囚徒的经过又是如何?这里来分析一下。
其一、前后矛盾的想法
李世民在纵囚这件事上曾和侍臣讨论过,他认为赦免罪人,是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赦免有罪之人,难免会残害守法之人。因此在李世民继位后,很少有大赦的动作,而历史上的贞观年间,全国性大赦确实很少。
因此,为什么李世民会突然改变主意而大赦死囚,这里就让人很值得怀疑。
其二、动机不明
很多人在质疑李世民的纵囚是为了博取名望,当时的欧阳修就是这个观点,但李世民这个动作是在贞观六年到七年时发起的,这时候的李世民如日中天,唐朝也正式进入繁华盛世。
对外,唐朝彻底击败了突厥,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内对,唐朝已经做到了东至于海,南及五岭,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所以,此刻的李世民其实没有必要为了政治而作秀,在这样的强大的唐朝环境下,百姓也都知道李世民是个伟大的皇帝,他的人设在民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太宗纵囚的目的和意义。
其实李世民的纵囚主要还是因为贞观年间发生的死刑案件数量问题,因为李世民在查阅了关于被判死刑的人数后发现,大部分人其实都罪不至死。
比如贞观四年只有29人被判了死刑,但在社会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贞观六年的时候被判死刑的人数竟然达到了390人。我们知道穷山恶水出刁民,但贞观年间的百姓不说丰衣足食,起码的温饱还是没问题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是不会有人因为吃不饱肚子而做出杀人越货的事情,而导致被判死刑的。
因此,李世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纵囚的方式,来提醒唐朝的官员们,让他们知道审判有些太过严重了,希望以后要拿捏好分寸。
李世民为什么要用纵求的方式?
其实这就是李世民的高人之处,如果他直接跟法官们说你们判刑太重,那么就会引起判官们的集体恐慌而导致自保,然后会引经据典的反驳李世民来证明自己没有错。
而如果李世民直接采用大赦的方式有打不到提醒的效果,而通过没有原因的大赦,不会让判官们觉得是自己的错,他们最多认为是李世民的心血来潮。
因此,纵囚才是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不用直面批评判官;另一方面,有可以有效的提醒判官,让他们自己去反思自己的判决是否有问题。
纵囚方式的结果。
而事实上也证明了李世民的想法,这被放回去的390人中,确实大部分人都是被重判了。而在这个方式的效果也很明显,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的刑狱案件下降了许多。
作为历史上英明伟岸的皇帝,李世民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道理,与其说他是在政治作秀或行为艺术,不如说他的思考程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在他看来这些被判死刑的人,并非都是亡命之徒,他们都是被误判的,而被误判的人也都会回到京城给自己一次洗冤的机会。
当然,也有人质疑会放还回家的这些死囚在途中遭受怎样的待遇,比如李世民会派兵监视他们,或者囚徒们根本就没有回过家。
但史书上毕竟没有详细记载了死囚们的回家经过,所以这一切都是我的猜测,毕竟帝王的心思不是我们平民百姓能猜得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