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明王朝景泰八年的诛心之问:封建时代帝王的黑化之路
创始人
2025-06-14 17:33:07
0

|楔子:梦回胡笳刁斗寒,南宫春深不知年。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正月十六,民间祭祖之日,大将石亨率部千余人,披甲执刀,径入禁宫,救出了被囚禁在南宫长达七年之久的朱祁镇,次日朱祁镇再次登基,改元“天顺元年”,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登基之时,患病已久的明代宗朱祁钰正在梳洗,准备临朝,却听见钟鼓之声!杨瑄所作的《复辟录》是这样记录朱祁镇的反应的:

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皇帝未登殿而宫前钟鼓呜,必是宫廷生乱。慌乱之下,朱祁钰下意识的发出了作为皇帝的诛心之问:难道于谦要谋反作乱?帝心深不可测,在宫廷将逢大变的生死关头,朱祁钰无意中的一句乱语,暴露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个想法,如同一根刺,深藏在这个大明最高权力掌控者的内心深处,我相信明代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心底隐秘角落里对于谦的猜忌。

那么,曾经有过整肃朝纲、拥立代宗、保卫北京、抗击瓦刺之大功的一代忠臣于谦,为何会成为“扎在皇帝内心深处的一根刺”呢?

一、瓦刺铁蹄直入北京城下,于谦力挽狂澜,得保大明国门不失

所有的一切,要从8年前明朝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仗开始的。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信王振蛊惑,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刺,却在土木堡被围袭,五十万人马损失大半,英宗亦为瓦刺所俘。

土木堡一战,对明朝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其一,它将明太祖留给后世子孙的精锐明军,败得干干净净。这支部队随太祖起于微末,在数十年的血火厮杀中锻炼成军!曾经荡平中原、驱除元虏,还汉家江山以靖;曾经远征大漠、千里突袭,将北元杀得干干净净,却因为战略的失误损失殆尽。

尤其让人痛心的是,由明太祖亲自组建的最精锐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大营,堪称当时地球上最为强悍的特种部队,也在此战中全军覆没。

其二,土木堡之战,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以及驸马井源共计五十余名大明重臣,也随之战死。这群大明的精英,是大明的统治的中流砥柱,是大明经年培养出来的治世定国能臣,就这样被朱祁镇全部葬送!

其三,土木堡之战后,北京城前已无屏障关隘,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挥舞着弯刀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给百姓带来了沉重损失,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危。

京城告急!大明告急!北京一失,中原无险可守,瓦刺铁蹄一日便可抵开封!北京城内乱作为一团!此时,于谦出场了!

时穷节乃见!此时以徐有贞为主的大臣主张还都南京,凭借长江天险以守!而兵部侍郎于谦怒斥此议,“与宋南迁失天下何异也!”力主固守北京并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

此时,太子的朱见深只有2岁,储弱势危,在于谦的力主之下,决定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继位!是为景泰帝,迅速稳定了局势。

明代宗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随后又擢为兵部尚书,节制天下兵马!在大明国都遭受立国以来最大威胁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不计生死、整兵备武、召天下之兵勤王,背城一战,终于将瓦刺的兵锋折于城下。大明国祚得以延续!

客观来讲,于谦于国家于大明有功,无于谦主战之议,大明必将沦落于游牧民族铁蹄之下。于谦于代宗有功,若无于谦的拥立,景泰帝是坐不上那张龙椅的。于谦于英宗有功,若是北京一失,山河破碎,英宗何以归国?何以复位?

然而,北京保卫战既是于谦人生的高光时刻,又是他身死冤狱的祸端之源!

二、明代宗的黑化之路,揭开了“奉天承运“的另一面

“南门之变”是明代历史上异常乏味的一场宫廷政变。《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

现在回头来研究这场政变,就会发现这是一群“投机分子”“冒险主义者”在利益驱动下的行为,而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成功了。参与之人皆富贵等身,达成所愿,政治投机获得了丰厚了回报。有趣的是明代宗的反应。

意识到宫廷生变之后的明代宗,下意识的反应居然是“于谦要谋反”!要知道,代宗曾经是一个多么单纯的王爷啊!土木堡之变时太子朱见深只有2岁,为了国家朝局的稳定,于谦提出让朱祁钰时,他的反应并不是喜出望外!

他对前来拥立他的群臣大声喝斥“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耶!”什么是法?法就是大明立国之初便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英宗陷于胡,便应当由朱见深即位!怎么也轮不到朱祁钰。

封建时代人们对于“法”“礼”“统”的敬畏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仅是一项制度礼法,更是人们对于正序伦理的遵从、认同与坚守,是封建王朝帝王统治合法性的根基。自西周始,华夏就建立起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礼法制度,在南宋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和传播,更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无所不在的“天理”。

所以朱祁钰没有惊喜,只有恐惧,“退让再三”。

生于帝王之家的朱祁钰清楚,这个皇位既是所有皇子心中所向,因为它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但这个皇位也是高处不胜寒的清冷,孤家寡人更要担心无处不在的刀光剑影、暗算权谋——坐在了皇位上就等于坐在了火山口。

但是,谁又敢说朱祁钰心中没有对皇位的渴望呢?“退让再三”之后,于谦说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请辞,朱祁钰“勉为其难”地登上帝位,尊英宗为太上皇。

在明代宗的“指挥和领导”下,大明面对兵力强势的瓦刺,奋进一搏、浴血以战,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让大明最高领导者朱祁钰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危难之时挽大明以靖,这难道不是“天意眷顾”吗?所以当局势稳定之后,大臣提出“赎迎”英宗时,景泰帝犹豫起来!因为他已经尝了皇权的美味,英宗若回,代宗何处?

此时的朱祁钰,已经展露出了皇位的贪栈,他希望:明英宗此生莫要南归,最好是死在瓦刺!亲哥哥又算什么?此时,景泰一朝的柱石、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于谦给他吃了颗定心丸:“天位以定,宁复有它”!代表群臣承认了朱祁钰继位的合法性!

也许上天有意要跟大明开个玩笑,由于跟大明连年作战,瓦刺也不堪重负,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而瓦刺游牧民族的经济恢复能力又远逊于农耕文明,于是,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将明英宗释放回国。

太上皇回来了,代宗毫不犹豫地把它囚禁在了南宫。明英宗在生死之间的煎熬中度过了艰难的七年!

明代宗从一个“纯良”的王爷,最终变成了亲情淡薄、心狠手辣的皇帝,封建皇权的主要因素。作为皇帝,品尝到皇权的美味,感受到天下景从、四海宾伏、群臣敬畏、言出法随的“畅快”后,他最担心的就是某一天失去这一切!他用十二分的小心消除一切祸患、扫平一切隐乱!

作为皇帝,他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只敢居于深宫,在重重守卫的护卫之下才敢安眠。他不敢相信臣下,他用锦衣卫监视大臣的一举一动。它是君临天下的帝王,也是被皇权深宫锁住的囚犯!

南门之变后朱祁钰为什么第一时间怀疑于谦?因为整个北京城只有于谦有这样的实力,因为除了宗室之外,也只有于谦有着深厚的人望。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刚毅果敢和彪悍的指挥能力。权柄过重、才华过盛、功高盖主的臣子,往往成为君王防备的对象,有什么奇怪的?明太祖把随他起兵的功臣杀得干干净净却是为何?

“遗憾”的是,朱祁钰黑化得不够彻底,没有当机立断杀掉朱祁镇以绝后患,最终失去了皇位,失去了性命。

在这一点上,朱祁镇要强得多,土木堡的天崩地裂,在瓦刺数年的囚犯生活,南宫孤苦难捱的七年岁月,让他看透了人间冷暖、世间薄凉、勘破了皇权阴谋算计、生死由人!这时候的朱祁镇已经不是八年前那个温厚的皇帝了,他心如铁石、翻云覆雨、辣手无情!

要做就做得干干净净、要杀就就杀得天下惊心,离奇逝去的朱祁钰、谋逆处死的于少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黑化彻底的明英宗!天下悠悠之口于我何加焉?好一个英宗!

于少保逝去之时,“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重社稷而轻君王,以臣子之身而涉大统争端,明知极险而无所畏惧,于谦不愧为孤耿为国的义烈忠臣!

天下皆知于谦之冤,英宗也不是傻子,但是从维持皇权法统的角度,于谦必须死。只有于谦死去,才能证明代宗登基乃“乱法之事”,才能为自己“复辟”提供法理支持。

毕竟,陷敌营而失皇位,以太上皇之身而复位者,翻遍华夏历史,仅英宗一人而已。有点蒙,有点慌,有点乱,找一个“彼此”相信的理由,让一切完美无缺。所以,英宗只好负了于谦。

三、通往皇位的残酷征途,也是封建王朝帝王黑化的宿命之路

从一个皇子到皇帝,看似一步之遥,却远隔着千山万水。关键有的两步。

第一步,成为太子。

第二步,保住太子之位,直到皇帝驾崩。

就这两步,让无数皇子用鲜血、用生命、用枯寂岁月的忍耐,挣扎在阴暗权谋和自我否定当中,惶惶不可终日。帝王本是无情家,能够坐上那张龙椅的皇帝,哪个不是经历了无数的刀光剑影、波谲云诡。哪个没有经历了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煎熬!

十年登基路,十年黑化路!在这数十年的煎熬中,他们体验到了人世间最冷的亲情,看到了周边人最热的野心,不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们是不会交出手中的权利的,被皇权扭曲的心性,已经无法用正常的眼光来处事待人。

例如汉武帝,史书中多称其英明神武、一代天骄。然在征和二年,宠臣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借巫蛊案陷害太子,一向温厚宽仁、对武帝恭敬有加的刘据和母亲卫子夫相继自杀。表面上看是江充等人的阴谋蛊惑,但究其根源,晚年惧死以求长生,时时刻刻集权于手、被权力扭曲心性的汉武帝对他人的猜忌,亦是原因之一。只要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哪怕是亲生儿子也翻脸无情。

而七岁被立为太子的刘据,在三十多年的太子之位上,既要提防汉武帝的猜忌防备,又要躲避四面八方的暗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三十年的煎熬,终于让他无可忍耐,再加上对武帝的恐惧,最终起兵诛杀了江充,也拉开了汉武一进宫廷惨剧的序幕。

汉武帝和刘据这对父子的生死相杀,既是冤案,也是必然。能在太子位三十余年保持一颗本心不易者,不是圣人,就是傻子。三十年足以让一个人“滋生心魔”。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太子位时恭谨守礼、克己忍让,一旦即位后却心性大变、肆意妄为、好杀残暴。

而在太子自杀之后,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汉武帝终于醒悟,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武帝真的醒悟了吗?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我相信他还会用铁血无情的手段去处理。

另外一个反面例子是唐太宗,李承乾在他的“威压”下当了十六年太子,不仅没有如太宗所愿成为一名治国理政的明君,反而变成了嬉戏无德、胡作非为的问题青年,难道全是李承乾的责任?唐太宗放任几个儿子争斗,宠爱李泰,难道不要负责任?

帝王的黑化之路是一条不归路,一路走下去,权力的诱惑让他们时刻战战兢兢、时刻持刀在手,心中全是怀疑、猜忌。他们也渴望亲情、也喜欢温暖,却无法享受常人的天伦之乐。是啊,家国之重,其重如山,谁堪负之?观诸历代帝王,也仅光武帝刘秀等寥寥数人能够克制心中的魔鬼,终其一生君臣和睦、皇宫安宁。

于谦的一颗忠勇报国之心,被两个帝王踩进了污浊的泥水中!却丝毫无损于他的清白之身!正义永远不会湮没,正道自在人心,亘古不变。天顺八年,英宗之子朱见初即位为于谦平反,谥“肃愍”。

天道正义,自在人心。多少试图名留青史的帝王,在于谦面前却光彩暗淡、相形失色!

|结语: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日,英宗命人抄没于家,于少保家徒四壁,无一丝一毫余财,仅堂中置一箱,内存朝廷所赐之蟒袍、尚方宝剑!仅此,而已。

相关内容

工程服务提供商Legenc...
雷递网 雷建平 9月13日 工程和维护服务提供商Legence(股...
2025-09-13 17:43:44
原创 ...
9月13日上午,在东京进行的2025年田径世锦赛结束了男子铅球预赛...
2025-09-13 17:41:34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秋意浓 ...
2025年9月10日,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家旅游度假村秋...
2025-09-13 17:38:14
鹤峰“国省双美”公路,激活...
极目新闻通讯员 胡姣童 沿“最美省道”245饱览山水画卷,循“最美...
2025-09-13 17:37:43
石圪节煤矿活化工业遗产,“...
长治石圪节煤矿矿工俱乐部广场上,红砖墙上“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标...
2025-09-13 17:33:50
原创 ...
《——·前言·——》 你是否听过刘伯温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这两位...
2025-09-13 17:33:49
秦始皇遣使昆仑采药的证据找...
近日,考古研究者仝涛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引发关注,...
2025-09-13 17:33:28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本报记者 张体义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
2025-09-13 17:33:12

热门资讯

原创 关...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大阵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那个时代最为显赫的力量。然而,由于《三...
希特勒的德国司法:第三帝国时期... 2025年6月10日 人民法庭的废墟,1951 年拍摄。/ 图源:德国联邦档案馆, 维基媒体共享资...
原创 朱... 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他的死象征着几千年来丞相制度的终结,为皇帝进一步加强个人权力扫清...
原创 日... 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起,到二战结束,日本对中国文物的掠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堪称历史上最为系统...
原创 伙... 1949年4月,第十五军的队伍正在加速前进,日夜兼程地朝着长江流域赶去。即使碰上了突如其来的风雨,士...
原创 内...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征服王朝,作为一个由外族建立的政权,其族群结构、族群政策以及族际关系与传统的汉...
原创 关...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一度深得刘备宠爱和信任,甚至被视作接班人来培养。即使在关羽惨败身亡,刘封承担重大责...
原创 红... 毛主席曾经深刻地指出:“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次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不仅锤炼了...
原创 元... 历史开讲 关于元代宗王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学术界通常从宏观视角出发,研究宗王的分封制度及其具体事...
原创 苏... 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公开了一项二战期间的绝密计划,震惊了全世界。原来,苏联曾为日本量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