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织田信长的兵农分离,真能在农忙时也能出兵?现实很骨感
作为战国风云儿的织田信长,被后世认为是一位革新者,通说中同样也是如此。不过在近年的研究中,日本学者推翻了织田信长是位革新者的说法,反而认为信长是位守旧的武士。那么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兵农分离是否同样言过其实呢?
织田信长的军事建设虽然颇有一些独到之处,但他并非优秀的军事将领,大部分的军事建设依靠的是有钱好办事。在对于自己直属军队的建设上,同样毫不手软,这只由小姓和马回众、弓众、母衣众组成的军队,是信长手中最可靠、强大的军事力量。
在战时,信长的直属军队通常不会随时出动,都是在战局陷入僵局或者关键时刻,信长才会率领这支军队出击,这也是信长在军事方面为数不多的强项。尽管如此,信长的直属部队核心是由小姓和马回众组成,但平时多是由小姓充当亲卫队,负责他的安全。在本能寺之变时,信长身边只有这些小姓组成的亲卫队,因此才被明智光秀得手。
那么,织田信长的直属军队是否全由兵农分离组成呢?按照通说,信长命令军队集中居住,而不是分开居住,这保证了织田家的军队可以在任何时间发起攻势,这有别于其他未实行兵农分离的大名,使得这支军队可以在农忙时节出征。关于这点,既有真实部分,也有造假部分。
织田信长实行的兵农分离确实保证军队能随时在农忙季节出征,这种流氓战术让周边的战国大名苦不堪言,但也只是苦不堪言,因为信长的兵农分离并未得到一个理想的效果。在实行兵农分离的过程中,信长遭遇了不少来自于传统的钳制。
作为一名武士,在没有特别的情况下,他一般居住在自己的领地上,而非主君的城下町。在当时大名进行动员时,武士才会按照命令召集所需士兵赶到指定地点。对于武士而言,土地才是安身立命的关键,如果实行兵农分离意味着武士必须由半农半兵的状态转为职业军人,与土地的联系必然要被切断。
但当时的习惯并不会把武士和土地的关系切断,这会造成武士的动荡。特别是对于有土地的武士而言,这意味着土地成为家业传承的关键,随意割断两者的联系将会引发动荡,甚至可能造成领地内的叛乱出现。
织田信长的兵农分离同样如此,在实行兵农分离的过程中一路磕磕碰碰,并没有达到通说中的地步。
按照《信长公记》的记载,信长关于兵农分离的号召并未完全得到实施,仍然有武士没有按照信长的命令执行这个命令。1578年,安土城武士居住的城下町发生火灾,原因就是有武士没有按照命令,携带家眷居住在城下町,在自己生火做饭时引发火灾。
事后调查中,信长发现麾下总计有120名武士违反他的命令,没有携带家眷一同入住城下町,家眷全都留在尾张操持田地。原本信长的计划是让这些武士成为职业军人,但武士显然不能割舍自己与土地的联系,让家眷负责操持土地的开发。这种一心二用的方式惹怒了信长,他随即下令烧毁这些武士在尾张的居所,强制家眷搬进安土城下町。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织田信长的兵农分离一直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但相比于周边的势力,信长非完全版的兵农分离已经足够支持他在农忙时主动出击,骚扰敌对势力。事实上,兵农分离想要完全实施,还需要检地和户籍政策的支持,这要在丰臣秀吉时代才开始,得到彻底完善则是进入江户时代。
织田信长时期的兵农分离只是半成品,更多是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支撑,而且武士仍不能做到完全脱离土地。织田信长的直属部队都出现这种情况,麾下军团的情况可想而知。事实上在丰臣秀吉的侵朝时期,同样是由少量专业部队加上大量农兵组成的军队,实行兵农分离的难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