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蓄足一整个秋冬的山水灵气,春茶带着一抹新绿,给予爱茶人以慷慨馈赠。
茶事从来知时节,陆羽《茶经》将早春二月、三月、四月定为黄金采制期,"明前茶贵如金"便成为品鉴通则;而"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更是道尽古人侍春茶的虔敬。
春分时节,新茶上市,品饮正当时。当我们在品茶的时候,品的是什么?
形触色香,启五感之觉
许多人说“喝茶是喝味道”,但若只是牛饮解渴,便错过了茶最精妙的部分。
真正意义上的“品茶”,是调动所有感官的沉浸式体验,一杯茶,便是一场五感的交响乐。
眼睛看茶汤的透亮,绿茶如碧玉,红茶似琥珀,白茶若初雪,茶汤在杯中流转的光泽,是茶树生长岁月的凝练; 鼻子捕捉香气的变化,初闻是焙火的焦香,细嗅是山野的花果香,回味是杯底若隐若现的冷香; 舌尖感受滋味的层次,或鲜爽如雨后竹林,或醇厚如陈年佳酿,或清甜如山泉回甘; 触觉感知茶汤的质感,滑过喉咙时的细腻,包裹口腔时的绵密,甚至茶汤温度从滚烫到温凉的微妙差异。
叶藏光阴,悟自然之语
茶之所以令人着迷,更因它承载着时间的重量与自然的密码。
一片茶叶从枝头摘下,经过揉捻、发酵、烘焙,看似静止,实则生生不息。绿茶杀青定格了春天的鲜嫩,普洱后发酵沉淀了岁月的醇厚,岩茶焙火中藏着匠人对风土的解读......
当我们啜饮一杯茶,本质是在与一片叶子经历的阳光、雨水、云雾,以及制茶人的手艺对话。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古人将茶性与人格相联,因茶生于山野却需烈火淬炼,性寒却能暖人心脾——这种矛盾中的平衡,恰似人生的修行。
茶映浮生,照本心之境
现代人常抱怨“没时间喝茶”,但或许正是这种匆忙,让我们更需要一杯茶的停顿。
茶道中的“一期一会”,提醒我们每一次相遇都是独一无二的机缘;潮汕工夫茶的“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将平等分享的智慧融入动作;禅宗以“吃茶去”截断妄念,回归当下。
品茶的过程,本质是一场对“慢”的驯服:烧水时的等待,注水时的专注,分茶时的克制,都在对抗碎片化时代的焦虑。
茶桌上常有这样的体验:初尝苦涩皱眉,回甘却悄然滋生。这恰似生活的隐喻——苦难与甘甜本是一体两面。茶的滋味,最终成了照见内心的镜子。
杯纳万象,问生活之谛
当我们在品茶,品的究竟是什么?或许答案就藏在:有人用万元茶具泡茶只为拍照,有人捧粗陶大碗喝茶却自得其乐;有人追求“大师手作”“百年古树”的标签,有人在一杯寻常茶中喝出四季流转。
茶的真正价值,不在于价格高低或产地稀缺,而在于它能否让我们从惯性中抽离,重新感知生活的真谛。就像作家周作人所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
品茶,终究是一场“见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