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两弹一星”的重要性是广为人知的,它代表着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的自豪。
其中,有23位科学家对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其中就包括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和邓稼先。
然而,就是这样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之一的姚桐斌在68年的一天,被一群手持铁链,棍棒的地痞流氓围攻,最终不幸去世。
这个消息像一只黑鸟一样飞进了中南海办公室,传到了周总理的耳中。平时总是和蔼可亲、泰然自若的周总理,在听到消息后,脸色大变,手中的茶杯掉到了地上。
他立即拨通了北京卫戍区的电话,脸上带着冷冽的表情,目光中透露着坚决的决心。他严令他们对这起悲惨事件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我国元勋会遭到地痞流氓的围攻?坎坷的求学之路
姚桐斌1922年出生在无锡黄土塘,姚桐斌的父亲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最直接的一种办法,所以即使家境贫寒,也将姚桐斌送进小学读书。
姚桐斌在小学时就表现出了超于常人的智慧以及对科学的热爱,甚至他还自制了一个小型的电炉,用来融化各种各样的金属,以方便他观察这些金属的异处。
1934年,姚桐斌在黄土塘小学毕业,但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姚桐斌即将面临着辍学的场景。
在姚桐斌小学时,靠着父亲,兄长买卖粮食的收入勉强可以供姚桐斌读书。但是,随着局势的动荡,姚桐斌家的收入逐渐减少,已不足供他读书。
姚桐斌也知家庭困难,便不打算继续上初中读书。
但是这时,姚桐斌的小学校长找到了姚桐斌的父亲,说明姚桐斌聪慧过人,长大比有大成就,希望可以让姚桐斌继续上学读书,自己可以拿出一部分钱帮助姚桐斌支付学费。
听到校长的话,姚桐斌的父亲也同意了姚桐斌继续读书的建议。
就这样,姚桐斌顺利的进入了无锡县初中读书。
在初中几年中,姚桐斌的家里属实拿不出多余的钱供他读书,姚桐斌便自力更生,摆地摊,打零工,做家教,不怕苦不怕累,一点点的攒着学费。
就这样,姚桐斌靠着自己的勤工俭学以及家庭的支撑,顺利的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在高考中,姚桐斌更是登上江西省状元的座位。同时被五所大学录取。
五所大学中,姚桐斌选择了唐山大学的矿冶系,姚桐斌对他的同学及老师讲:“我选择这个专业是为了报效国家,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后来姚桐斌也成功完成实现了自己大学时期的愿望。
大学生活的自由度较高,与高中有所不同。所以姚桐斌有大量的时间去图书馆学习,在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知识,为他未来从事导弹与航天工业的工艺材料技术工作打下了基础。
姚桐斌的学习能力和刻苦精神令人敬佩,他不满足于享乐,朝着更高的目标不断努力。他经常熬夜读书,因为他不确定以后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在姚桐斌的学习过程中,优秀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
姚桐斌以极高的成绩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并成功获得了工学士学位。
随后,他参加了公费留学考试并以出色的表现被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录取。
姚桐斌前往英国留学,不到三年就获得了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博士学位。一年后,他又取得了伦敦国际学校的博士学位。
姚桐斌的卓越学习能力令人惊叹,他很快获得了伦敦大学和德国亚亨大学的教学研究邀请。
尽管如今的姚桐斌已经能够轻松解决经济问题,但姚桐斌读书的目的从未是为了钱财。
还记得姚桐斌大学时期说过的话吗?
“我选择读书,学习这个专业是为了报效国家,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报效国家,鞠躬尽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要实现发展就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在那个时候,国内正刚刚结束反侵略战争,人才缺乏,但许多海外留学归国的爱国科学家选择毅然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当时为了加强政权巩固,我国决定优先发展国防工业。而姚桐斌的专业水平在国外冶金行业中受到广泛认可。
姚桐斌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激动,他开始着手提交申请回国发展。然而,英国政府一直不愿释放他,给他造成了很大阻碍。
由于受到种种阻挠,姚桐斌只能暂时留在帝国学院继续深造,并担任冶金系的辅导员。
1956年,姚桐斌的坚定政治立场和无私的爱国情怀通过了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组织的审核考验,得到了正式推荐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机会。
第二年,他毅然放弃了国外舒适的待遇和高薪条件,回国了。
1958年1月,姚桐斌调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担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主任和第六研究所所长。
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参与了中国第一代导弹的研制工作,包括东风-1、东风-2、东风-3等导弹。
他解决了导弹发动机所需的高温合金、喷管的陶瓷材料以及导弹结构的铝合金等关键技术问题,为提升导弹性能和可靠性打下了基础。
此外,他还参与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并为核武器的材料选择和试验提供了技术支持。不仅如此,他还参与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项目。
姚桐斌在航天领域的工作中,负责了卫星外壳材料的选择和加工,确保卫星能在太空中正常运行和发出信号。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者。他注重培养人才和建设团队,培养了一批卓越的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他还积极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苏联、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航天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姚桐斌对祖国的航天事业怀有深深的热爱和忠诚。
但就是这样一个为国家建设无私奉献的元勋,在1968年,惨遭迫害。惨遭迫害
1966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十年时期,许多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和科学家在这段时间里不幸逝世。
姚桐斌作为一位海外归国的科学家,也无法幸免于此。
1968年6月8日,尽管当时的局势不稳定,姚桐斌仍然按时上班。尽管上级已经批准他可以在家休息,但他心系科研进展,不愿意领取工资却不去工作,坚持每天都到岗位上。
那天中午,姚桐斌下班回家一段时间后,一群地痞流氓闯入了他的家中,对他进行了残暴的袭击。
他们无理地将他推倒在地,然后几人围着他拳打脚踢,还用重物猛击他的头部。
经过多年科研工作的辛劳,姚桐斌的身体已经不再健康,他无法抵抗这些恶劣的暴力袭击。最终,他倒在了血泊之中。
即使在面临生命威胁之际,姚桐斌还紧紧握着手中的实验材料,始终没有放松。
当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时,他得知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手中的茶杯失手掉落在地。
周总理对此事感到愤怒,并下令展开全面调查。在周总理的强大压力下,暴徒被迫交出了高某。
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周总理指示相关部门编制了一份科学家名单,并对他们进行保护。
得益于周总理的保护,更多的科学家得以免遭迫害,姚桐斌以自己的生命为其他科学家提供了庇护。
1979年4月,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于某有15年有期徒刑,高某有12年有期徒刑。结语
1983年,姚桐斌被追认为烈士,1999年更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元勋,这是国家和人民对他的崇高评价。
有了姚桐斌的存在,中国的航天材料实力迅猛发展,跻身世界第一阵营。他奠定的基础使得神舟飞船和嫦娥四号能够成功升空。
有些人的离世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离去。姚桐斌就是这样的人。尽管他在45岁时英年早逝,但他留下了宝贵的贡献和资料,同时他也以另一种形式永远存在于人民的心中。
这是真正的大国之士,即使去世仍然活在人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