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所有兄弟中,最神秘的是他已经“夭折”的大哥爱新觉罗·牛钮。在康熙晚年“武陟决口”抗洪中,牛钮曾出来担任“副都御史”,剑斩不作为的河南巡抚,最终抗洪成功,而“正都御史”,就是康熙本人。
这是一段没被记载在清宫纸上的一段历史,却以各种字眼和暗示出现在清朝历史中,也可以从牛钮的“待遇”中,看出康熙做兄弟,还是很有分寸的。
顺治幼年登基,经历了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多尔衮摄政、重新掌权等一系列大事后,他也开始生儿育女,成为了大清第一位出色的“青年皇帝”。
可惜顺治这一生没有嫡子,因为他的历任皇后并没有给他留下嫡子,所以顺治最尊贵的儿子,理应是“庶长子”。
谁知道,他的庶长子牛钮“早夭”了,而牛钮的早夭是很“离奇”的,牛钮离世后,伴随着他一同消失的是其生母,顺治的庶妃“巴氏”及一众侍女,这个本该是顺治“法理”上的太子,就这样被用“早夭”一笔带过了。
前文提到的康熙大哥,正是这个牛钮。
牛钮之后,是顺治的二儿子,康熙时期著名的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他跟康熙的年纪差了不到一岁而已,曾经是幼年康熙强有力的皇位竞争者。
顺治的三儿子,就是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了。
顺治的四儿子乃是他一生最宠爱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所出,在顺治四子出生那天,顺治欣喜若狂,把四子的降生规格抬到最高,这样的待遇清朝皇子也是鲜有,大家觉得,顺治的四子肯定是要当太子继承大统了。
但谁知道,越宠爱越福薄,顺治的四子显然扛不住这么大的福气,最终早夭,顺治在四子死后,非常悲伤,追封为“荣亲王”,而后派出守卫来保卫这个早夭爱子的葬身之处,所以这是顺治最爱的儿子。
再之后是顺治的第五子爱新觉罗·常宁,常宁倒是没有早夭,一直活到了快五十岁。
在顺治二十二岁的时候,他的庶妃唐氏又为他生下他的第六个儿子,顺治其名为爱新觉罗·奇绶,或许是已经见惯了宫中的早夭之事,加上天花肆虐,顺治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在顺治活着的时候,奇绶反而顺利地活了下去。
最后是顺治的七子和八子,他们两人都在顺治十七陆续出生,当时的顺治也才23岁,频繁的生育代表着顺治的生育壮年期来临,可惜的是,顺治次年便染上了天花,而他的七子、八子成为了对父亲没有影响的皇子。
七子名为爱新觉罗·隆禧,对这个儿子,顺治起名是用心了的,而隆禧没有早夭,后来顺利长大了。
八子名为爱新觉罗·永干,他出生的时候,刚好是小年,于是顺治给他起的名字有着很特殊的意义,永干算不上早夭,但还没够十岁就病逝了。
而在顺治十八年顺治即将驾崩之际,顺治还剩下的儿子就只有二子福全、三子玄烨、五子常宁、六子奇绶、七子隆禧、八子永干,而三子玄烨被顺治立为储君,玄烨如何对待他的五位兄弟,是个很微妙的问题。
二哥福全:一辈子的好哥哥
顺治染上天花的时候,他年纪最大的儿子就是福全。
站在顺治的角度来说,立福全是理所应当的,不过顺治还是询问了母亲孝庄太后的意见。
孝庄更加钟意玄烨的生母,因此她坚决选玄烨,而在此之前,顺治也曾问过福全,他是想当高高在上的皇帝呢,还是只做一个辅佐皇帝的贤王,福全坦诚回答道,做一个贤王就非常满足了。
最重要的是,顺治在玄烨幼年为了避免他染上天花,就把玄烨送出了宫抚养,玄烨在宫外的日子十分之坎坷,而且也没有逃过天花的折磨,在九死一生之后,玄烨竟然是扛了过来,因此一个得过天花而不死的人意味着什么,顺治自然知道。
福全没有得过天花,未来说不定会步顺治后尘,而玄烨是绝对不会死在天花的摧残下,加上他在宫外的学习及心境的培养,玄烨最终被立为储君。
玄烨登基后,他很多事情并不能亲政,真正执政的,主要是索尼、苏克萨哈、鳌拜等人,而在康熙六年,福全被封为“裕亲王”,加入议政大臣会议,成为了大清朝的中枢人物。
长大之后的福全也没有忘记自己年幼时说的话,他的个性的确不强势,这对于弟弟康熙来说,是一件让兄弟关系高度和谐的好事,而且在兄弟二人成年后,福全的确做了一个“贤王”。
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在北方制造危机,大清朝正式开启和噶尔丹漫长的“宿命之战”。
福全在第二年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军抗敌,福全成功地打破了噶尔丹的著名战术“驼城”,击败厄鲁特军,清军因此获得大胜。
但是福全在随后的战争里又受挫,加上当时粮草不足,福全和康熙之间的情报传递有延误,造成了福全“抗命”率兵返程的局面,后来康熙以此事批评了福全,大臣们一度表示“夺”掉福全的爵位,可康熙还是保留了下来。
自此之后,福全便没有单独率军出征了,反而是跟着康熙亲征,由此可见,康熙此前的“打压”,可能是为了防止福全气势过大才做的事情,如果福全没有忍耐住,对康熙生出怨恨,那么兄弟二人的感情就危在旦夕了。
所幸福全没有太多的怨言,在私底下,康熙和兄长的关系还是非常地好,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病重,康熙多次看望,还安排皇子们都回来看望皇伯,但福全终究没有扛过去,享年五十岁,康熙归来后恸哭不已,他当时的兄弟已经不多了,加上福全是他的兄长,自然万分悲伤。
在福全离世后,康熙还让人将他和福全的画像一同绘制,平坐于树荫下,康熙想用这幅画表示,除开了君臣关系之外,在他心里,他还是很珍惜他和他哥哥的兄弟关系,他们是平等的。
五弟常宁:得力好助手
常宁要比康熙和福全小两三岁,算起来,兄弟几人差距也是不大的。
只不过顺治驾崩前夕,没人会考虑立常宁,毕竟年纪真的太小了,所以常宁和康熙,没有那种天然的“立储矛盾”。
按照大清惯例,皇帝要给自己的兄弟封王爵,康熙十年,常宁被封为“和硕恭亲王”,清朝著名的“恭亲王”,第一位其实是常宁,而不是后来的“奕?”。
所以“恭亲王”分为两脉,一脉是常宁系恭亲王,一脉是奕?系恭亲王。
常宁也是在噶尔丹闹事时一同被康熙起用,他领“安北大将军”出征噶尔丹,跟福全兵分两路征讨敌人,不过对于常宁的战绩,多本历史记载语焉不详,根据康熙时代噶尔丹和大清的不断纠缠来看,常宁的表现或许还不如福全。
可不管怎么说,常宁也没有犯下大错,而且他跟福全两人既是康熙的兄弟,也是两路大军的总帅,可见二人在康熙早期的布局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康熙在成长过程中的权力收缩和控制。
康熙跟常宁的关系没有和福全一样那么亲密,但也还是可以了,很巧的是,常宁也是在康熙四十二年离世,而康熙当时还在塞外巡视,他让皇子们操办常宁的葬礼,厚待常宁的子女,常宁享年47岁。
康熙遗忘的悲伤:早夭的六弟和八弟
康熙登基的时候,说是八岁,实际上才七岁半,他当时很多事情都理不了,所以也没有立即给他的兄弟们分封爵位。
他的六弟奇绶,八弟永干,虽然没有出生后几个月就早夭了,也没有薨在顺治驾崩之前,可他们也是“短命”的可怜人。
康熙六弟奇绶,在康熙登基的时候才三岁,仅是可以牙牙学语,但在康熙四年的时候,奇绶却因病早夭了,这一年康熙也才十二岁,对于弟弟的离去,康熙没来得及悲伤,或者说,这份悲伤日后记起来,也不会太过刻骨铭心。
奇绶如此,永干也是一样的。
永干一辈子也是活了七岁左右,他比奇绶薨得更晚一些,在康熙六年,可对康熙来说,十二岁失去一个兄弟,跟十四岁失去一个兄弟,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区别。
因此,康熙没有给这两个早薨的兄弟追封爵位,这两人在历史上的身份只是顺治之子,康熙之弟,但却不是清朝的任何爵位。
康熙七弟:幸运也不幸运
作为康熙的七弟,隆禧没有步弟弟和哥哥的后尘,十岁都没熬过去。
康熙十三年,隆禧被康熙封为和硕纯亲王,或许是因为这个弟弟成功长大的缘故,康熙对他非常好,孝庄也对这个孙儿十分上心。
本来隆禧就可以靠哥哥和祖母的宠爱走上人生巅峰,但谁知道,他不是没有“厄运”缠身,可能只是来晚了一点,康熙十八年,隆禧得了急病,病倒在了床上,康熙多番探望,孝庄也来探望,并且多次叮嘱御医好好治病。
只可惜,隆禧也是没扛过去,熬过了十岁的大劫,却渡不过二十岁这个坎,隆禧去世后,孝庄想要亲自前往他的葬礼祭奠,康熙百般劝阻,孝庄才熄灭了心思,但随后康熙自己也说要到弟弟的葬礼去,孝庄又命令康熙不准去,最后,祖孙两人谁都没去成。
隆禧死后,他的“遗腹子”,也是唯一的儿子富尔祜伦继承爵位,或许也是隆禧本就该有“夭折”的命运,却传给了他的儿子,富尔祜伦反而是一岁就去世了(虚龄两岁),所以纯亲王这个爵位只能除掉了。
康熙的大哥:牛钮
前文提到的牛钮,在康熙关于黄河决堤时,为准备抗洪工作出现过。
在如今的焦作武陟县,有一座“嘉应观”。
这个观中,供奉着多位治河功臣,比如有西汉的治河名人贾让,元朝的贾鲁,清朝的林则徐等等,不过这其中,有一个人的装扮很特殊,他乃是穿着“龙袍”,戴着“皇冠”的形象,而嘉应观建于雍正时代,这是哪位人物,竟然是帝王之相。
而这位“奇人”,就是在康熙年间,在武陟治理黄河决口的头号大功臣牛钮,之所以让人将他和康熙本该夭折的大哥联系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廷的“正史”自己此地无银三百两。
牛钮当年出宫,是很典型的因为“生母”背景太差而被赶走,这到底是顺治的意思,还是其他顺治的长辈示意,还是宫廷斗争,没人敢说得清,所以对于黄河决口的治理功绩,反而对在嘉应观里供奉的牛钮只字不提,这很显然就是在忌惮牛钮的身份了。
后来康熙驾崩,雍正即位,雍正立即仿造“紫禁城”的格局打造了嘉应观的模样,其中的意思耐人寻味,很显然,这位“伯伯”没有能回到宫中生活,认领身份,康熙或许也早已经给出交代,让自己的大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
这才有了嘉应观里的“帝王功臣”之相,可见康熙即便对多年不曾接触的亲人,也是一样的上心,实属难得了。
上一篇:教你厨房里如何变废为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