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三川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定点帮扶如何“驻”进民心、“帮”出实效?日前,南方日报评论员来到河源市东源县下屯村蹲点调研,近距离观察省审计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下屯”日常。
东江缓缓而流,群山环抱以翠,民房整洁典雅,举目皆是生机……120多年前,人民审计制度奠基人阮啸仙就在这片土地上出生,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极其薄弱。当地群众曾这样形容那时的窘况:“垃圾是靠风刮的,泥水是靠蒸发的,走路都是打滑的。”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给先烈故里插上振兴翅膀,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项责任。作为“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近悦远来的打卡地,下屯村的变化有目共睹,集体经济7年来翻了20倍。透过这一生动样本,在笔者看来,三个维度上的帮扶探索颇具启示意义。
一是嵌入与融入的结合。定点帮扶作为一种外部嵌入机制,不只是筹集协调资金、引进产业项目这么简单——在观念层面,要改变“等靠要”的路径依赖;在思路层面,要找准帮扶方向,谋划发展目标;而在队伍建设层面,驻镇干部和镇村干部要携手协作,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抱成一团。诚然,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把政策资源用足用活,必须权衡好各方利益,写好“所需”和“所能”这两篇文章。帮扶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熟悉各类政策法规,在要素保障上颇具经验,而当地干部熟悉民情、有群众基础,双方可以优势互补、携手打拼。得益于此,短短几年间,水稻烘干厂等18个乡村振兴项目在村里顺利落地。
二是开源和节流的结合。“这个虽然赚钱不多,也是一笔收入。”听取帮扶干部介绍情况时,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很务实,谈及每一个产业,都绕不开市场化。笔者在调研中就偶然见证了这一幕:帮扶干部碰见了一名企业负责人,便马上下车去商量“农业+研学”的合作事项。推动三产融合,创造多元价值,可以说是工作队“调动一切资源”的缩影,也是审计帮扶工作队的职业特性的体现——追求精准度、突出效益性。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有两个细节也让笔者印象深刻:一在电商平台买路灯自己安装,主打一个经济实用;一个是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题,帮扶干部尝试买材料、找村民自己干,一家企业受到触动,最终提出无偿捐建。
三是建设和运营的结合。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省“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顾益康认为,把乡村建设和乡村经营的充分融合,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重点。日前,广东开启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的第二期培育行动,就更加注重造就植根乡土的经营管理人才。对定点帮扶而言,如何兼顾当前和长远、“输血”和“造血”,盘活有形和无形资产,统筹内部和外部资源,同样考验着持续运营的能力。
最好的帮扶,在于“带不走”。从成立“富镇强村公司”跟市场打交道、解决“旺丁不旺财”的困境,到筹建古冰川遗迹地质公园、啸仙审计博物馆,延长文旅产业链和游客停留时间,再到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周边……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工作队坚持久久为功,既打基础、补短板,也利长远、增后劲,效果令人期待。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去年6月印发的《广东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驻镇帮扶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乐见更多有力有效、善作善成的帮扶力量,为“百千万工程”的加力提速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 高维
南方评论
下一篇:支付截图也有假?看正主如何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