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聚焦福州,与村民携手讲好闽都故事。在福州的乡村,记者们深入基层,与热情的村民们紧密相连。他们一同漫步在古老的街巷,倾听那岁月沉淀下的故事;一同走进传统的民居,感受闽都文化的独特韵味。村民们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祖辈们的传奇经历,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闽都的历史长河中。《人民日报》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深厚的情怀,将这些闽都故事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福州的文化,共同守护这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涧田湖公园内,环湖步道蜿蜒,微风吹皱湖面。公园不远处,涧田村村史馆内的展陈即将布置完成。谈起涧田村历史,村党支部书记王坚如数家珍,“涧田村原来叫‘炭田’,在福建现存最早地方志《三山志》里就有记载,这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的出生地和祖地……”
“没有十九先生,我们都不知道涧田村有这么悠久的历史。”王坚说。
王坚口中的“十九先生”是今年38岁的晋安区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吴恒之。2013年,吴恒之辞去外省工作回到福州,从事乡土文化研究,并于2016年开始,将晋安区作为调查研究的重点区域。
选择晋安区作为研究区域,并非易事。吴恒之介绍,今晋安区成立前行政区划调整较频繁,档案资料散佚严重。此外,晋安辖区面积比15个福州市鼓楼区还大,其中山区、平原等不同区域形成多元地域文化,从事田野调查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年轻学者要有挑战的决心。”更重要的是,吴恒之希望打破外界对晋安区的“刻板印象”,“早些年,大家都觉得晋安区是‘文化荒漠’,缺乏历史文化的载体。其实,晋安区保有从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重要史迹,具有很强的历史连续性和完整性。”
2018年,吴恒之组建团队,开始对晋安区进行地毯式普查。“我们常说自己是‘土人’而不是文人。”吴恒之说,团队成员常常要握着柴刀,穿过杂草丛生的土路,寻访乡间古迹与史料,“古代志书和典籍也可能有误,要得出结论,必须实地调查研究。”
在涧田村拆迁过程中,吴恒之和团队来到这里。“这时候,村民们的乡愁是最浓的。”村里老人们积极提供族谱、老照片、村志等历史资料与线索。王坚说,现在村里打造村史馆,就是要让所有新老涧田人了解村里的历史和文化,把涧田村的淳朴乡风代代传承下去。
在吴恒之看来,从事乡土文化研究,要建立村民与文物、历史的情感纽带。“我们村民在村域内山头发现了一处遗址,能否查一下来历?”“老师,这个是什么?在工地发现的。”渐渐地,吴恒之和团队成员成了村民们随时能联系到的文史专家。吴恒之说,这种历史的生活贴近性,是村民们传承历史的内生动力。
乡土文化浸润人心,也以其独特的在地文化魅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晋安区寿山乡岭头村,一家餐馆的老板郑勇正忙着招呼客人。“农家菜卖得不错,到了节假日,店里还要等位呢!”2023年,位于岭头村的岭头集镇改造提升完成后,当地人气足,郑勇顺势开了一家餐馆,生意红火。
岭头村是古代福州通往中原的小北岭古驿道的重要节点。2021年,岭头集镇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开始规划。吴恒之带团队深入挖掘当地古驿道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渊源,绘制展示古驿道路线,整理出200多篇有关的诗词、文记、楹联融入步道、公园等景观装饰,让文化赋能乡村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完善,文化味足,游客多了,不少村民开起了餐馆和民宿。”寿山乡党委宣传干事薛强说。
目前,吴恒之所在团队拥有56名研究员,已走遍晋安区近600个自然村,帮助近50个村落衔接红色文化与革命人物事迹,并将村落历史整理形成相关书稿。“如果每个村、每个乡镇、每个区县都实现文化自信,那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自信。”吴恒之说,“我会和村民们一起讲好闽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