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提及小红书出现众多美国用户涌入的现象。这一情况让很多人感到高兴,这或许意味着小红书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其内容吸引力跨越了国界,能吸引来自美国的用户参与其中。然而,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部分人在阴阳怪气。这种阴阳怪气的态度背后可能有着不同的心理因素,也许是对新变化的不适应,或者是带有某种偏见。但从整体来看,美国用户的涌入是一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态势,应更多地以积极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而非散发消极态度。
这么多美国用户涌入小红书,大家都挺高兴的,并且愿意促成那些美国人在中国互联网上落户。但老胡也看到一些人阴阳怪气,他们从双方网友的海量交流中挑个别涉嫌“擦边”的例子,惊呼小红书“危矣”,这样下去“快要凉凉了”。
老胡看了那些例子,根本算不上“严重挑衅”,而且它们在海量交流中也不突出,会自然沉下去。但是,那些好事之徒却非要把它们单拎出来,扯着嗓子宣扬它们所谓的“严重性”。
比如说,有美国人讲了苹果手机在他们那里卖多少钱,美国工地上一小时的工资是多少,都被那些人夸张为“有害信息”。我觉得那些人就是有古怪的心态作祟,好像生怕小红书接纳美国网友的事情顺利了,不发一些上纲上线的尖叫就很难受。这当中,还有人怪声怪气地说“要开放就双向开放呀”,也是要给当前的事情增添复杂性。
必须指出的是,那些人首先对有效推动对外开放不感兴趣,他们更热衷自我表现,挑毛病,刷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宣泄情绪:瞧,我比你们更前瞻吧;瞧,我之前说什么来着!
老胡想对那些人说,少在这个对外开放不期而至的新颖时刻制造障碍,当“搅屎棍”。是的,大家没看错,我就是认为那些人是当前情况下的“搅屎棍”。
美国人涌入小红书,这肯定是好事情,同时又是全新的开放场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有过多少新的经历和见识呢,它们有哪一次是我们想过去但过不去的?
几个不咸不淡的帖子在中美民间大交流的滔滔潮水中,能算得了什么?如果那些人不是拿着放大镜和探雷器孜孜不倦地搜索出来,又有几个人能看到它们?他们就是吃饱了撑的!希望我们的社会千万别被他们带了节奏。
上一篇:娃弄丢金条妈妈确认10多遍后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