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医院70周年院庆:新征程的开启》
省人民医院迎来了70周年院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随之展开。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两个国家级医疗项目启动建设成为最大亮点。这不仅是医院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对未来医疗服务提升的积极布局。启动建设的项目将依托国家级的资源与技术支持,有望在医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院庆系列活动也成为凝聚全院力量、回顾光辉历史、展望美好未来的契机,激励着全体医护人员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省人民医院义诊现场。
栉风沐雨七十载,人民医院为人民。7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举办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院史文化展、“时光讲述”带领人们追忆医院70年峥嵘岁月,重磅宣布两个国家级建设项目启动,并举办大型义诊活动,为百姓送上健康大礼。
“大咖”义诊送健康
7日,省人民医院1号楼前广场举办“感恩奋进七十载 岐黄逐梦再出发”大型义诊,“闽医流派”“重点专科”的近20位“大咖”为群众义诊。
义诊现场设有中医特色技术体验区、明星制剂展示区。浅针、飞针、小儿推拿、正骨整脊术、六经针法、李氏杵针、火龙罐等特色技法,让人仿佛穿越到武侠世界;荷叶消脂茶、稳压灵、助眠药包、藿砂口服液、紫白膏等特色协定方和中药制剂,更是让人一睹治病“独门秘方”。另外,滋阴老鸭汤、黄精补虚汤、首乌豆蔻蛋、健脾糕等中医药膳供群众现场品尝。“美味又养生,回家我也试试这样做。”陪家人看病间隙“打卡”展位的林依姆,最喜欢医院特制的治未病茶饮,让她感觉温暖又健康。
而在7号楼前面广场上新建的红砖展馆里,“岐黄新韵”院史展厅里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则默默讲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首家公立医院——福建省人民医院自1954年12月1日创建以来的70年历史。值得关注的是,本报“吉祥山医时光”系列报道也作为展陈之一,吸引群众从中了解医院历史。
“时光讲述”
忆院史望未来
7日上午,在省人民医院学术会议厅,16名学术传承人分别向各自的导师——杨春波、陈民藩、杜建、王和鸣、郑健、梁栋富、李学麟、石荣等8位名中医行三拜之礼,并齐声诵读拜师帖。导师们则赠予葫芦,寓意“悬壶济世”。
随后,三代院领导开启“时光讲述”,将参会者拉进了医院的峥嵘岁月。
“办中医院,中医特色不能丢,这很重要。”91岁的医院原党委书记梁栋富娓娓道来医院初创时期的难忘岁月,他殷切希望一代代中医人接力奋斗,振兴中医药,振兴针灸学,续写中医情缘。
“在省人民医院18年的时光,是我职业生涯的黄金时刻,也是医院的黄金时刻。”建院以来第一位西医院长、原院长陈捷的言辞中充满了深情与自豪,西医出身的他选择中医医院,正是因为他看到了中医的优势与魅力。
“从青涩的住院医师,到独当一面的医师,我的每一次成长、求知背后都获得了医院的大力支持。”现任院长徐顺贵则以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例,展现了医院对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会议现场,隆重发布了《唱和声 传医道——口述七十年?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的集体回忆》一书。此书源于今年省人民医院与本报共同开设的“吉祥山医时光”栏目,是医院的一部院史,更是一部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珍贵史书。
两大国家级医疗项目
落地仓山城门镇
7日的会议现场,还重磅启动了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项目。这两个国家级项目落地于医院仓山院区进行建设,项目位于仓山区城门镇红山中学南侧,福峡路东侧。
其中,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总投资37504.29万元,总建筑面积50811.2平方米,拟设置床位300张,主要建设综合楼和室外配套工程等。拟设置中风及后遗症研究中心、骨伤及颈椎病研究中心、糖尿病及并发症研究中心、肛肠疾病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心、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工作室、中医医疗技术中心、中医康复区、中医治未病中心、国际中医药服务中心及中药制剂室等功能区。
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项目总投资25140.56万元,总建筑面积36357.1平方米,拟设置床位120张,主要建设医疗物资供应中心、应急楼、附属楼、高压氧舱和污水处理站等。拟设置平疫结合急诊部、发热门诊区、肝炎门诊区、肠道筛查门诊区、感染ICU病区、发热留观病区、隔离病区、负压隔离病区及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物资储备区。该项目建成后,能够为强化中医疫病防治能力提供基础设施支撑保障,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记者 陈丹 通讯员 魏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