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历史名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人生价值的总结和感慨。但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人物,述说的亦是这些大人物为君王洒热血的伟大事迹。
01
但事实是,数千年历史长河之中,也有很多小人物的人生是“重于泰山”的,比如1943年那位身怀六甲、裹着小脚、挺身而出的妇女张翠屏。
战争年代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这个时期的女子坚强似男儿,她们为了祖国的秀丽江山,奋勇对敌,展现出了作家笔下巾帼英雄的风姿。
而身怀六甲的山村女子张翠屏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坚定信念,且与所有抗敌人士一同抗敌于战争前线的“普通”中华儿女。在张翠屏的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不能舍弃革命事业。”
1943年1月21日,八路军冀东军司令李运昌接到了自己军队被包围的战报,情况紧急,兵力悬殊(敌方7000人,己方300人),李运昌下令销毁所有资料,手榴弹绑在电台上,准备拼死突围。但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正面对敌无异于以卵击石,这让不熟悉当地地理形势的李运昌很是着急。 就在李运昌等人着急上火的时候,一名普普通通的河北农村妇女站了出来,她告诉李运昌,她是本地人,非常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势,可以为八路军带路。李运昌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瘦瘦弱弱,未经过任何特殊训练的怀孕妇人,怎么也说不出一个是字。看着沉默不语的李运昌,张翠屏笑了,随后她表示:“我和我肚子里的孩子加起来也没有3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重要,革命高于天,请求司令相信我,给我这个机会,为革命事业做一点贡献。”02
就这样,张翠屏甘做“战士军中马前卒”的惊险之旅开始了,这位果敢英勇的女子带着3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行走于几十米高的悬崖边上,攀爬于战士们无能为力的崖壁上,她的所作所为让同行的300多名八路军战士佩服不已,但不幸的是,山路崎岖,张翠屏最终还是在一处冰川区域摔了一跤,早产了!但张翠屏终究是不普通的,在恶劣的环境下,张翠屏成功分娩,母子平安!看着新生命的降临,司令李运昌很是感慨,他亲自给孩子起名朱海清,小名冰儿!张翠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只要信念坚定,不惧未来,万事可成。
张翠屏是八路军地下党员的妻子,所以,她家也是地下交通站。夫唱妇随,张翠屏也和丈夫一样,做着一名真真正正的共产党员该做的事。上个世纪,战火纷飞,我军物资储备紧张,作战条件艰难,但为了持续作战,只能向老百姓伸出求助之手,不过,我军办事,从不多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即便是逼不得已,也一定会打下欠条,待来日必定如数归还。而张翠屏家就是收到我军欠条的老百姓之家,经计算,抗战期间,张翠屏一家收到的欠条共计7000斤粮食,之所以会欠这么多,是因为张翠屏一家在抗战期间始终担负着我军的伙食,日积月累,自然不可小觑。
03敌人实行的是“三光”的灭绝政策,对待坏他们大事的人更是斩尽杀绝,所以张翠屏母子自上次带路之后便一直在躲避敌人的追杀,为了活命,张翠屏母子四海为家,流浪逃亡,到了建国年间,张翠屏全身上下只剩下一张7000斤粮食的欠条,其余身家在逃亡中早已消耗殆尽。
建国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向好,战争年间所欠的帐也有余力归还了。像张翠屏一样拥有我军欠条的人均可要求偿还,但张翠屏没有这么做,她宁愿全家挨饿,也不去兑换当时的欠条,即便是三年困难时期,亦是如此。
张翠屏的种种作为让众人很是疑惑不解,很多人看不懂张翠屏的所作所为到底是为何。其实张翠屏的出发点很简单——“不是我家对八路军有恩,是八路军对我家有恩”。她不仅自己不寻求政府的帮助,也不允许家人给政府添麻烦。由此可见,张翠屏的赤胆忠心已经深深的 刻在了她的骨子里。1982年7月,张翠屏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临终前她嘱咐自己的孩子,决不可找李运昌办私事和留下了那短短的几字。《论语·述而》曰:“君子坦荡荡。”张翠屏虽是女子,但她更是一名巾帼英雄,一名君子,她一生坦荡磊落,只做自己该做之事。
结语
一个人或许渺小,但只要他(她)心怀大义,信念坚定,面对强敌时亦可以坚持己见,挺身而出,那么他(她)就是亘古长存的万里长城,可屹立千年不倒,其浩然正气更可以震撼所有爱国志士。
参考资料:《报任安书》《论语·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