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贾府最优秀的一位小姐,其志向之高、见识之远,毫不夸张的说,非其他十一钗可及。
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见那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探春位列第四,钗黛二人无论才情、或是容貌都难分轩轾,更重要的是,两人与贾宝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钗黛并排第一,无可厚非。元春最年长,又贵及皇妃,列于钗黛之后,理所当然。
而贾府的三小姐探春,则直接跨过姐姐迎春、风流名士史湘云、高洁出尘的妙玉,排在了第四位。凭的不仅仅是其一个王妃的身份,更多是因其才干精明、远见卓识。
这样一位出身贵族、本身又极其优秀、最后还嫁入王府的千金小姐,怎么会被列入薄命司呢?细细想来,大抵有几个缘故:
首先,不能选择的出身
探春一生中,最为介意的事,应该是自己庶出的身份。论理,贾府也有庶出的小姐,好比迎春,而探春却比不得迎春,迎春一生能平和淡然的面对她庶出的身份,一来是迎春本身性情恬淡,与世无争。而探春却不同,她心气极高,最介意别人有意无意提及的嫡庶之分,庶出使探春尤为自卑,故而在赵姨娘称赵国基为其舅舅时,探春只强调王子腾是自己的舅舅。这是遵守宗法制,也是探春再心理上的一点胜利。
二来,迎春的生母早逝,而且根据邢夫人所言,其母亲比赵姨娘不知强出几倍,所以在旁人看来,探春比迎春要低贱一些。探春的生母赵姨娘,一个倒三不着两的女子,成日家鬼鬼祟祟,自怨自艾,唯恐天下之不乱一般,遇着点事儿非得闹得人尽皆知。她与马道婆联手陷害宝玉,她一个主子姨娘竟然跟小丫头打群架,她竟然在女儿难得表现时,跑来放肆哭闹,只因那二十两银子……在这一次次的出格举动中,探春的脸面也一次次的被丢弃,可以说,探春在贾府被人瞧不起,九成是因为赵姨娘。
其次,不能选择的性别
庶出也就罢了,探春说过: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探春并非在说大话,其远见卓识,在大观园抄检一回便显露无疑,大观园抄检,探春秉烛而待,也早早嗅出此事因自家人内斗而起,联想甄家刚被抄的情景,探春痛恨得无以言表,激愤道: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府败落之故,被探春说得凿凿有理、入木三分,这种觉悟,为其他金钗所不及。
而在王善保家的戏弄自己后,探春不由分说怒赏其一掌,厉声怒斥之,这等胆量已非常人可有了,之后探春更道:“明早回了老太太、太太,该怎么着我自去领”,这番气魄和胸怀,极具领袖气质。无怪乎探春称“但凡是个男儿,早出去立一番事业”,这样的探春,对贾环的鄙视,便可以理解的。
最后,更重要的缘故,是探春悲惨的结局
根据前八十回多处线索,可以肯定探春最终远嫁,她嫁了个什么人呢?宝玉生日众钗抽花签,探春抽到了一支杏花签,曰:“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都笑称“我们家已经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是关于探春的一次谶语,又有放风筝一回,探春放的凤凰风筝与另一只凤凰绞到一处,凤凰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探春最终远嫁成为王妃。
但是,这个王妃似乎不好当,根据文中多次暗示,探春此去再无归期,类似死别,而且路途遥远,大抵是和亲去了。这样的探春,必然得不到丈夫的真爱,而是一枚质子。
探春的质子身份,犹如其别号“蕉下客”,在众钗取别号时,探春为黛玉取了“潇湘妃子”,该别号与黛玉最终泪尽而亡契合。而探春呢?黛玉打趣其用到了一个典故,即“蕉叶覆鹿”,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个人打死一只鹿,但怕被人发现,忙将其埋在坑中,用芭蕉叶盖住,后来再去寻时,鹿不见了,便以为不过是一场梦而已。这个典故一般形容荣辱如梦幻,没有定数。
所以,蕉下客探春就是那只鹿,是别人的俎上鱼肉。而看似完美的一场婚姻,高贵的一个身份,也将化作过眼云烟。探春婚后的处境,可想而知,探春的结局如何?显而易见。
不能选择的出身,不能选择的性别,不能决定的命运,都是探春“薄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