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离我们真的不遥远,它不是我们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桥段,而是在身边就会发生的情形。
想要理解为什么校园欺凌对孩子的影响会有这么大,我想下面的这个图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给大家带来启示。这张图讲的是孩子从出生到青年时期的人际交往的变化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跟父母的交往开始减少,而与同伴的交往却快速上升,到了小学阶段之后,同伴间的交往会远远超过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
这是我们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重视的一个客观规律。当孩子慢慢长大,就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跟我们无话不谈,遇到困难也不一定会选择第一时间向家长或老师求助。所以,这就真的很考验家长们的细心程度。
1.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
如果有这些改变,家长就要留了,比如孩子忽然变得沉默寡言、情绪起伏大、不愿意上学,或者衣服经常破损、弄得脏兮兮等。
之前有一篇回答里提过,我家女儿转学到新学校之后,有一天我帮她收拾书包时发现她数学作业本的封面上,被人用红笔写上了“sb”两个字母。在我的追问下才知道孩子的同桌经常欺负她,除了经常上课推搡她之外,还会在课间休息的时候将她的书包扔到走廊里。
2. 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
如果孩子经常表现出恐惧、焦虑、抑郁或者自卑这样的负面情绪,在排除是因为正常的青春期内心冲突的原因之外,那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在学校遭受了欺凌。
这里稍稍补充说明一下,一般来说,孩子到了青春期负面情绪会比较多,但这个时期孩子要解决的是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负面情绪的来源主要是下面两个方面:
1)个人烦恼: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而烦恼、为自己在同伴圈子里的尊严烦恼、为与父母出现矛盾和情感上的疏远而烦恼。
2)孤独感、压抑感:缺乏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孩子,会产生孤独感;当内心的需求和愿望的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无助和压抑感。
各位家长们要区分青春期的正常情绪变化和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情绪,才能更敏锐地觉察到孩子没有说出来的那些情况。
3.留意孩子跟同伴的交往情况
如果孩子突然跟以前很要好的朋友变得疏远,或者推脱不愿意参加某些集体活动,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同伴的排挤或欺凌。
欺凌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直接身体欺负
2)直接语言欺负
3)间接欺负
前两种比较好理解,这里说说第三种“间接欺负”。它指的是欺凌着借用第三方的力量,对孩子实施欺凌,比如造谣离间、社会排斥。这一类现象在女生之间比较常见,原来一起玩的几个女孩,忽然之间开始集体排挤其中的某一个,这会给被排挤的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
在学校里,孩子们之间的同伴关系复杂程度堪比大人们的世界,每个孩子都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但孩子更孩子之间,又有着很大的差别。
这一类孩子往往成绩不错、比较有主见、待人热情,并且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比较强。
2.不受欢迎的孩子
这些孩子一般具有攻击性,对人不友好,不懂得尊重同伴,也没有合作意识,经常喜欢用恶作剧整蛊同伴。
3.受忽视的孩子
这部分孩子平时比较安静、遇到事情容易表现出退缩,依赖性和顺从性比较强,在同伴的相处中,既不是被喜爱的类型也不是被讨厌的类型。
其实从上面的描述,大家应该就能看出来,第2类孩子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会成为实施欺凌的人。而第3类孩子,因为不擅长反抗,也很有可能会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虽然实施欺凌者可能会无差别地选择欺负对象,但是总体来说,如果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够强,在学校里得到的同伴支持也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