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的信仰与外国人不同,在我们看来,就算是凡人也能肉身成圣。而我们经常祭拜的“关二爷”,就是勇武和忠义的象征。不过就算强如关羽,也仍有失策,而关羽最大的失误莫过于襄樊之战。
都说关羽“大意失荆州”,但是事实上真的是大意吗?首先这个问题我们要具体分析。襄樊之战发生在刘备和曹操都元气大伤的汉中大战之后。这个时候是什么情况?刘备几乎把除了守军所有兵力都投进去了,而曹操也一直抵抗,最后耗不住了输了。也就是说,刘备为了这场战役,几乎就是“梭哈”了。而两个月后兵力必不可能恢复到能够主动进攻的水准。所以,这个时间点并不是十分的恰当。
关羽不懂得见好就收
那么关羽如此莽撞?在此时选择进攻?其实有可能关羽原意并不是进攻,很有可能就是小规模的试探骚扰。毕竟关羽的主要目的是牵制住曹操的精力,你不来我就打下来,你来了我就跑。但是没成想这个曹仁太菜了,菜到一瞬间就举手投降。就算来了援军,也被关羽一股大水全淹了。
这是什么?出师大捷,简直是天胡开局。此时已经完成了蜀国阵营的战略目标:打通汉水。凭借汉水的机动性,刘备简直是如虎添翼。关羽面对此情此景怎么又能按捺得住?所以具体来看刘备集团的战略布置:取汉中、夺上庸、围襄樊是十分合理的。逻辑清晰,环环紧扣,战略目标明显,收效显著。
但是其实关羽此时没必要硬着头皮拿下襄樊,为什么?因为关羽就算是大捷,也应该知道此时自己的战力消耗已经不能支撑继续作战。而守城则因为自己亲手把城墙淹了也做不到。就算打下来了,凭借着这样的士兵能守得住吗?所以在曹操打算支援的时候,关羽就应该撤退,这样能够牵制住曹军,让曹军无法对汉中有想法。
但是其实硬要守也不是不可能,正所谓趁热打铁,完成战略目标更为重要。可是问题就出在了刘封孟达这两个人抗命拒绝支援。这造成了襄樊之战直接变成了拉锯战,关羽无兵可用,只能调动江陵守军。所以让曹操有机会发援军,让孙权有机会偷袭荆州。
关羽没有和东吴搞好关系
而另一个,就是关羽和刘备都把孙权当君子了。东吴此时的确与蜀汉联盟了,但是这个联盟坚不坚固他们自己不知道吗?毕竟之前刘备借南郡耍赖了一次,虽然最后说还给了孙权长沙和桂阳这两个地方,但是毕竟毕竟还是把南郡据为己有了。此时已经出现了信任危机。所以最后孙权偷袭也是刘备不守信用在前,我孙权只是伺机而动而已。
再有就是,关羽正陷入苦战,却不知道刘备的本军去了哪里。根据史料记载,很有可能因为曹操大军云集荆州,刘备为了应对又再入汉中,打算实施隆中对战略。毕竟关羽牵制住了曹操的大部队,此时自己攻入关中一定能够让曹操大出血。
但是问题又来了……不仅仅是刘封孟达这两个人背信弃义抗命,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个人面对孙权的攻势直接投降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关羽和刘备没想到,这两个人能做到南郡太守,竟然如此平庸?况且糜芳还是糜竺的弟弟,哥哥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弟弟在后面苟且偷生举手投降?唉,只能说关羽和刘备看走了眼,而且代价惨痛。
也就是说,关羽这个决策虽然冒险,但是也不是没有理由。如果刘封孟达支援,闪击襄樊,那么蜀汉将进步一大截。就算自己深陷疲惫,不得不调动守军,此时荆州城墙坚固,奈何你糜芳和傅士仁不是什么将才,也能坚守三四个月,甚至正常情况下应该坚守半年。但是奈何城墙多么坚固,内部出现了裂纹,也只能崩塌。糜芳傅士仁的苟且偷生,刘封孟达的背信弃义,才是关羽失荆州的主因。至于东吴偷袭,只不过是一个正常操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