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胡明峰 通讯员 王建平 葛文治
菜品采购,集中清洗,配菜烧制……一大早,高淳区古柏街道江张村村委前就忙个不停,村里投资兴建的餐饮配送公司坐落于此。每到饭点,村“两委”干部有闲的,就会自觉充当配送员,给附近的企业员工送餐。过去因“打工人”集聚而闻名的江张群租房,如今成了口耳相传的“大食堂”。
古柏街道地处高淳经开区核心区,伴随园区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走进街道各村社,一批批村民因拆迁搬进小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治理难题摆在面前。古柏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徐进认为,街道与园区的融合不断加深,既是给基层社会治理出“考题”,也为乡村振兴带来新“解法”,换个视角,社会治理的课堂上也能念出“财富经”。
村民上楼,工人进村
每天上下班时间,是江张村最热闹的时候。成群结队的大小车辆,往返在高淳经开区和江张村之间。江张村党委书记江三才说,园区工人成了在村里租房的“主力军”,海太欧林、艾思飞等企业就在周边,单一个冠盛汽配厂,就有400多人在村里租房。
江张村地理位置方便,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租户。但生活空间有限的村子,如何容纳更多的租户?村民纷纷将自家房屋进行简单改造,以低价向外出租,虽然房屋条件很简陋,却极大满足了低收入人群的刚性租房需求。全村近600户,绝大多数都向外出租了部分房间,其中包含20余户群租房。
“目前,江张村常住村民800多人,租户却达到1200多人,最巅峰时期租户更是超过4000人。”江三才说,人多了之后,环境、安全、扰民问题也多了起来,群租房整治一度成为村里日常管理的一大难题。
江张村南边两公里左右,联合村也面临着从未经历过的挑战。
“从2011年开始,全村10多个自然村先后拆迁,村民全都上楼住进周边的5个安置小区,现在5个小区住户超过15000人。”联合村党总支书记刘冬平说,从“村民”变“居民”,很多人一时间不容易适应,尤其是安置小区老年住户特别多,生活习惯难以改变。
小区管理和村庄管理遇到的问题不尽相同。刘冬平说,除了家长里短间的小矛盾,更有高密度空间下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新情况需要应对。过去,这些安置小区都有第三方物业公司统一管理,但时间愈久,物业管理逐渐缺位,居民需求得不到满足,矛盾也日益显现。“安置小区带来的社会治理难题,亟需一个有效突破口。”
村民上楼,工人进村,不仅是联合村和江张村的个例。街道与园区融合发展持续加深,戴家城村、凤袁村、古柏村等更多村庄面临着同样的“转型”挑战。如何因地制宜寻找社会治理“最优解”,街道带领各村社搞起了探索。
以疏代堵,治理为先
想要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就要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问题。
以群租房整治为例,一头是群租乱象带来的各种安全隐患,一头却是外来人员急迫的租房需求,一刀切搞拆除行不通,只有以疏代堵。古柏派出所片区民警杭晓华说,检查群租房过程中发现,其内部消防设施缺乏、私拉电线现象、租户消防意识淡薄、电路设备无人维护等问题是整改重点。
找准问题关键所在,即可对症下药。街道开展群租房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缺啥补啥,民警、消防、安监、电工、网格员组成检查小组,对群租房进行定期安全排查。街道还创新成立“群租房星级管理委员会”,为群租房开展星级评定。
从租户需求和安全出发,街道全面铺开群租房整治行动,包括江张村在内,戴家城村、古柏村等一众“老大难”迎刃而解,租户也跟大家混成老熟人。
一手整治群租房,一手服务新居民,街道“两条腿”并进,攻关社会治理难题。“既然外来物业管不好,那我们就自己管自己。”徐进说,街道开展党建引领“红色物业”书记领办项目,把基层党建与社区物业有机融合,在全街进行探索推广。
联合村是街道安置房小区最多的村社之一,也是开展“红色物业”的先行“探路人”。“物业服务怎么搞,村里没人懂,只能先按框架把人员组织起来。”虽对物业服务不甚了解,但长期与村民打交道的刘冬平深知沟通的重要性。联合村成立物业公司后,除了网格员、社工、党员、物业,村里“五老”也被请上了台。
“与外来物业注重经济效益不同,我们更倾向社会效益。”刘冬平说,物业服务与社区工作紧密融合,除了日常管理,工作人员还经常上门给老人择择菜、搞搞卫生,“以细节取胜,搞好关系后,熟人的方式能够更好解决看似棘手的问题。”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自管物业接手以来,居民的投诉、矛盾大幅减少。
双线发展,创业兴村
刘冬平自己都没想到,为了服务新居民成立的物业公司,居然有一天扩张了自己的“商业版图”,真正实现“创业”。
去年初,安置小区附近的一个商业小区推出了30多位居民代表,前来联合村寻求物业服务。“之前的物业服务总是不到位,小区居民有不少怨言,但是大家印象里本该杂乱无序、矛盾纷杂的安置小区,却井井有条,让人非常羡慕。”
面对居民代表的“告白”,刘冬平却存在担忧,没有立即答应。“没关系,先过来试试,物业费肯定给到位。”居民代表随即作出承诺。双方顺利达成合作。去年底收物业费时,缴费率远超小区入住率。如今,联合村的物业公司已服务了两个商业小区。
从社会治理到创业致富,古柏街道因地制宜,双线发展,众多村社在探索过程中转变视角、创新方法,取得了一个个多赢的结果。
临近傍晚,戴家城村进村主干道不远处,一排整齐的门面房烟火气十足,大排档、烧烤、小吃、菜摊应有尽有,是附近知名的“美食街”。一直到深夜,这里始终保持着百十来人的热度。过去,这条“美食街”就堵在路上,每到下班点,路上围满了周边企业的员工和回家的租户,本就不宽的道路更是水泄不通。
换一个思路,治理难题蝶变致富机遇。戴家城村改造出租门面房,专门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既解决堵路乱象,又增加村集体收入。“夏天的夜晚生意更好,摊位日均能挣几百块钱。”戴家城村党总支委员黄亚平说。
江张村成立餐饮配送公司,同样得益于大量的园区工人。在街道支持下,江张村已经吸纳了众多客户,预计今年能够实现150万元的销售额。江三才说,未来将把其打造成全村的支柱性产业。在群租房治理过程中认识的租户,也自然而然被发动起来,向外帮忙宣传推广村里的餐饮配送公司。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社会治理中创造的资源,正成为古柏街道乡村振兴中独特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