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波波夫,原文标题:《食物的颜色,是另一种阶层划分》,题图来自:AI生成
为了追求餐点看上去多彩而“营养”,天水某幼儿园竟然用包装上明确标注不可食用的彩绘颜料加入到发糕和玉米肠卷之中,导致二百多名幼儿血铅超标,出现严重的铅中毒症状,其想法之疯狂、认识之无知、底线之堕落,再一次击穿人们对教育机构、食品安全的心理防线。
无论是发糕还是玉米肠卷,原本无需着色就可以食用,但中国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一准则又往往被异化为“以色为先”,涉事幼儿园为吸引生源,降低成本,舍弃通过紫薯、胡萝卜等天然食物进行安全着色,选择用廉价工业颜料,制造“童趣”视觉效果,天水幼儿园这一扭曲的做法,折射出社会对“视觉奇观”的病态追捧。
色彩成为掩盖食材劣质的遮羞布,而儿童健康让位于“拍照好看”的消费主义需求,但这并不是古人发明食物上色的本意。人类执着于给食物上色,既是进化本能(安全、食欲),也是社会文化的美学追求,更是商业、科技和现代传播共同推动的结果。色彩不仅让食物更美味、更有仪式感,也满足了人类对美的向往和心理期待。
在远古时期,人类通过颜色判断食物是否可食用、是否新鲜。例如,鲜艳的水果通常意味着成熟、富含营养,而腐败变质的食物会变色。色彩成为判断食物安全与否的第一道“感官门槛”。明亮、鲜艳的颜色(如红、黄、橙)会刺激人的食欲;而灰暗、暗淡的颜色则往往让人食欲减退。这是生理本能,也是进化中形成的条件反射。
中国人往发糕等面点人工着色的实践,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并在唐宋时期形成成熟的技术体系。
汉代广泛使用石磨加工小麦,使精细面粉成为可能,为面点着色奠定基础。此时,面点品种激增,如胡饼(芝麻烧饼)、蒸饼(馒头)、髓饼(油脂面饼)等,其中部分需通过食材天然色差区分品类。
当时,平民植物汁液着色,反倒比较健康,崔寔所著的《四民月令》记载农家用麦苗汁、菠菜汁掺入米粉制作青绿色糕团,用于祭祀或节令食品。贵族宴饮则追新求异,大胆使用矿物与动物性色素:以朱砂(硫化汞)涂饰祭饼,象征祥瑞;部分面点掺入动物骨髓(髓饼),利用油脂的淡黄色泽增色。
到了唐代,天然色素的使用开始体系化。唐代《食谱》记载御膳房使用红曲米染红年糕、栀子汁染黄米糕,用于宫廷宴席的“五色点心”,以彰显皇权威仪。此间,寺院素食文化推动植物性着色普及,如用桑葚汁制紫米糕供佛,民间效仿形成“佛诞食紫”习俗。
市民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汴京市集出现专营染色点心的铺户,以红菜头汁染粉团、姜黄染粟糕,标榜“十色蜜糕”“三色水晶包”吸引顾客。《武林旧事》记载临安(杭州)点心铺售卖“五色馒头”,以果蔬汁分色制作,成为节庆礼品。
到了明清之际,色彩成为礼制符号,工艺载入食典,奠定现代中式点心美学基础。明代宫廷规定,祭祀用糕须以朱砂点顶,但民间禁用;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皇室寿宴必供“九九寿桃”,以红曲染尖象征吉祥。清代《调鼎集》记载江南厨行秘传“七色拼糕法”,将不同色浆分层蒸制,标志工艺巅峰。
至此,给食物上色,不仅是一种审美的需求,更是成为宗教与节庆的仪式需求、阶层区隔的视觉符号。这并非中国独有的颜色故事,类似的脚本在其他文明中上演。各国饮食文化中,色彩搭配被视为厨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餐讲究“色香味形”,西餐讲究“摆盘艺术”,日本料理注重“季节色彩”。色彩不仅是味觉的前奏,更是文化的表达。
天然色素是人类最早的善意谎言。古埃及人用红赭石涂抹祭肉,象征生命的永恒;印加人以胭脂虫血染红玉米饼,赋予战神的力量。
通过扭曲食物本色,将凡俗之物伪造成神性载体。一块染红的石头,能让部落相信吃下它便获得勇猛,实则是色彩对心智的操控。中世纪欧洲的“藏红花黄金霸权”尤为典型:一克藏红花需采摘四万朵花朵,价格等同于等重的黄金。贵族用藏红花饭炫富,实则是用稀缺色彩构建阶级壁垒——吃下金黄色米饭者,即被认证为“天选之人”。
现代的有机食物则延续这一阶层区隔的传统。2012年,科学家在南极冰层发现一株嗜冷真菌,其分泌的红色素无毒且抗氧化。企业立刻将其包装为“纯净南极馈赠”,每克售价超黄金。但真相是:天然≠无害。该色素需在10℃下发酵14天,耗能远超化学合成,所谓“环保”,不过是新消费主义的另一种陷阱。
但颜色潘多拉魔盒的打开,则是始于化学合成色素的发明。
1856年,十八岁化学家威廉·珀金偶然从煤焦油中提取出苯胺紫,工业时代就此开启色彩狂欢。合成色素以千分之一成本复刻自然之色:胭脂红替代胭脂虫,日落黄取代藏红花。商人们高呼“色彩民主化”,却掩盖了化学对生物逻辑的亵渎——人类首次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毒彩虹”(如含铅铬黄)。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色素的使用极为普遍。色彩鲜艳的食品更容易吸引顾客购买,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包装与广告也大量利用色彩心理学。
20世纪初,纽约主妇发现儿童吃完“樱桃红果冻”后尿液变红,合成色素的欺骗性终于暴露。更荒诞的是,当监管禁止有毒色素时,企业转而开发“合法毒药”:1976年苏联研究发现,偶氮色素在肠道分解后产生的苯胺,可篡改肠细胞DNA序列。
但在AI面前,化学颜料的想象力只能说太过贫瘠。
2023年,网红餐厅“Spectral Eat”推出“AI定制鸡尾酒”:顾客上传自拍,算法根据发色、肤色生成专属颜色代码,用食用色素打印在奶盖上。当少女为“匹配自己蓝眼睛”的星空饮打卡时,食物彻底沦为社交数据的实体投影——喝下的不是饮料,是Instagram算法的人格切片。
赫拉利在《智人之上》警示:“当AI开始编写神话,人类将失去故事权。”食品巨头已训练AI设计“最优食欲色”:通过脑电波数据库,生成刺激多巴胺的荧光绿奶昔。但这种“完美之色”反噬了生物本能——小鼠实验显示,长期食用AI配色食物,大脑奖赏回路逐渐钝化,最终丧失对真实果蔬的兴趣。
从祭祀血染的兽肉到AI调制的数字鸡尾酒,食物着色史本质是权力争夺史:
神权时代:祭司垄断色彩解释权,红色与神力紧密联系;
工业时代:化学家重构色彩生产链,颜色与资本如影随形;
算法时代:数据巨头殖民感官体验,食欲约等于流量。
当我们在2025年咬下一颗“元宇宙草莓糖”(实际由大豆蛋白+真菌色素3D打印),咀嚼的并非果实,而是人类用七万年编织的集体幻觉——一个让智人甘愿为之中毒的美丽谎言。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