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大片《F1:狂飙飞车》在上映短短五天内,凭借口碑的迅速传播,排片和票房占比稳步上升。目前,电影的总票房预测已从最初的1亿多元,跃升至2.58亿。这一成绩也再度印证了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审美疲劳”愈发明显。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好莱坞大片都未能突破5亿元票房大关,尤其是阿汤哥凭借《壮志凌云2:独行侠》艰难拿下4.55亿元。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中国观众的口味已经变得相当挑剔。好莱坞的导演和制片人意识到,想在中国市场立足,必须拿出真正的诚意和质量,因此才有了《F1:狂飙飞车》的诞生。
这部影片,无论从赛车的真实感还是视觉效果,基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爽就完了”。赛道的每一场角逐都呈现出逼真的赛车画面,令人血脉喷张,仿佛身临其境。这份真实感,源自F1赛场的实地取景和赛车的实拍镜头。更有趣的是,几位职业赛车手的加盟,甚至有说法称主演们也亲自驾驶赛车拍摄。然而,站在理性角度看,这些话术可能更像是营销手段。毕竟,以好莱坞的严格管理和工业化流程来看,这些极限操作往往是由特技演员或专业车手完成的,尤其是那些高难度的漂移、撞车、翻车镜头。
再回到影片的营销策略上,《F1:狂飙飞车》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个噱头——“IMAX特制拍摄”。近年来,IMAX逐渐成为好莱坞大片提升含金量的代名词。片方不遗余力地宣扬影片经过IMAX特别处理,甚至在宣传海报上用大字加以强调,试图通过这种手段让观众对IMAX厅产生更高的期待。如今,IMAX已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高级享受”,尤其是当影片得到了这样的标签后,观众对IMAX的需求急剧上升。
接下来,肯定会有这样一段对话在影院中上演:
小帅:昨天我去看了《F1:狂飙飞车》,真的是燃爆了,太刺激了!你看了吗?
小美:我在家附近的影院看了,挺不错的。
小帅:啥?你竟然在普通影厅看?!这部电影可是IMAX特制拍摄的,怎么能错过IMAX呢?
……
不去IMAX好像真的变成了“犯了大错”,甚至可能被朋友嘲笑。
但问题来了,所谓的“IMAX特制拍摄”究竟是什么?IMAX厅真的是《F1:狂飙飞车》的最佳选择吗?
首先,我们要从IMAX公司说起。1970年,加拿大IMAX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IMAX电影《虎之子》。自那时起,IMAX的目标就是实现“更大、更清晰、更沉浸感”的视觉体验。最初,IMAX主要应用于科技馆和展览馆,后来逐渐进入电影行业,并且开始打造从拍摄到放映的全产业链。为了提供更高质量的画面,IMAX研发了特制的65毫米胶片和摄影机,而如今好莱坞许多大导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仍然坚持使用这套设备。
IMAX技术的优势不容小觑。以往,IMAX的胶片放映机可提供70毫米胶片原生画幅,图像细腻、清晰,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效果。然而,胶片放映的高成本和技术难度,最终迫使IMAX公司转向数字化时代。数字放映的优势是便捷且节约成本,但与此同时,画质也有所下降。IMAX的数字化影厅如今通常采用2K分辨率,而早期的IMAX胶片放映机则能达到6K甚至8K的超高分辨率。这样的更迭,也让观众逐渐失去曾经那种震撼体验。
说到IMAX,也不得不提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正是这部电影让IMAX的声誉达到了新的高度。记得当时全国仅有三套IMAX胶片放映系统,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和东莞,电影放映时,影迷甚至不惜排队数小时,只为亲身体验IMAX带来的视听冲击。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IMAX的胶片放映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数字化的IMAX厅开始流行。
但“IMAX特制拍摄”的背后,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复杂。随着市场的变化,IMAX公司逐渐放宽了对摄影设备的要求,甚至开始接受与其他品牌的合作。如今,IMAX公司为多家知名摄影机制造商提供认证,如ARRI、松下、RED等。这些摄影机虽然拥有不俗的技术参数,但显然无法与早期IMAX胶片放映所带来的效果相提并论。就像《F1:狂飙飞车》这部影片,虽然被打上了“IMAX特制拍摄”的标签,但实际上,拍摄时使用的是索尼威尼斯二代等主流数字摄影机,而非IMAX专用设备。
从技术层面来看,威尼斯二代确实可以支持8K画质,理论上和IMAX胶片的画质接近。但由于制作过程中的大量CGI特效和后期处理,影片最终的画质远未达到IMAX胶片的水准。电影的放映也并非以IMAX为标准,所以“IMAX特制拍摄”更像是一种营销噱头,是对观众的一种误导。
最后,再说一下IMAX版影片的另一个“优势”——画幅。IMAX影厅为了更好地填满大银幕,将画幅上下拉伸,标榜“多出26%画幅”。但实际上,这种做法牺牲了普通影厅的画面比例,让不少观众对这种“特别版”感到不满。
综上所述,《F1:狂飙飞车》的“IMAX特制拍摄”不过是通过某些商业手段“包装”出来的效果,实际观影体验远没有预期的那么震撼。因此,在选择影厅时,若想追求性价比,其实不必盲目追求IMAX。拥有大银幕和良好放映效果的其他影厅,如CINITY、杜比影院等,完全可以提供同样的沉浸感和视听体验。
至于真正值得期待的IMAX体验,恐怕还得等到明年的诺兰新作《奥德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