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2024年桂北民间戏曲展演在临桂枫林广场上演。来自柳州市柳江、鹿寨、三江县,河池市宜州区、罗城县及桂林各县区的23个剧团、160多位民间戏曲爱好者参与本次活动,8位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国家、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现场点评,为市民献上了一场阵容豪华、档次极高的民间戏曲盛宴。
据了解,活动现场展演的23个节目中,有20个彩调作品。一场普通的民间戏曲交流展演活动,为何会让各地的彩调剧团趋之若鹜,吸引多位业内大咖来到现场?
民间高手来“打擂”
“哪子咿嚯嗨,哪子咿嚯嗨……”5月25日19时30分,临桂枫林广场上,伴随着调胡(也叫大筒,类似二胡)、扬琴、琵琶等乐器响起欢快的曲调,锣鼓奏响节奏鲜明的鼓点,一声极具特色的彩调开嗓曲,拉开了2024年桂北民间戏曲展演的帷幕。
临桂本地的国家级演唱艺术家苏庆学第一个登场,一曲《唱起彩调迎客来》将现场的气氛带向高潮。
随着演出深入,参与展演的各个彩调剧团陆续登场。
临桂区荣山艺术团节目,彩调版《梁祝》,给原本就凄美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桂林彩调独有的特色,获得现场市民的阵阵掌声;永福县永福镇文艺队节目《又见干妹》充分发挥了彩调的欢乐属性,独特的唱腔,配合嬉笑怒骂的剧情,把现场观众逗得哈哈大笑;来自柳州市柳江区莲花彩调文艺队表演的《姐妹看花》,演员们以精湛的表演,让现场观众沉浸其中;河池市宜州区彩调学会艺术团节目《红军旗帜高高飘扬》,把传统的彩调和宜州当地另一项非遗传承项目“宜州渔鼓”进行了整合,风格创新让节目特色十足……
台下,观看演出的市民差不多把枫林广场占掉了一大半,围绕着舞台里三层外三层站着;为了更好观看演出,一些市民从附近饭店借来凳子站在上面,还有人爬上附近建筑的二楼从窗台眺望。
参演队伍热情高
“这次参加展演的队伍都是‘高手’。因为这些队伍和曲目都是筛了又筛。”临桂区戏曲协会主席吕群英说,本次展演从今年2月份开始筹划的,其目的是促进桂林彩调剧团和外地彩调剧团进行交流,做好非遗传承,原本计划“三月三”或者“五一”前后进行展演,“展演邀请发出后,各地彩调剧团的热情超乎想象,为了参加展演有的剧团不要求任何演出经费,甚至愿意自己负责食宿”。
经过组委会的精心筛选,最终来自柳州市柳江、鹿寨、三江县,河池市宜州区、罗城县及桂林市龙胜、永福、灵川、七星、叠彩、秀峰、雁山、临桂等县区的23个剧团、160多位民间戏曲爱好者参与本次活动。“本次展演一共有23个节目,除了1个山歌、1个渔鼓、1个歌曲演唱,其他节目都是彩调。”吕群英说,这也让一场桂北民间戏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变成了彩调艺术交流活动。
吕群英说,临桂是获得自治区文联认可的“彩调之乡”,外地的彩调剧团热衷前来交流,也说明了同行们对彩调艺术在临桂传承发扬的认可。
同时,本次戏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还邀请8位国家一级、二级演员,国家、自治区非遗传承人现场点评,能与专家们进行近距离交流,也是吸引民间戏曲爱好者来到临桂的原因之一。
传承彩调信心足
“这次组织的彩调展演能够一呼百应,体现了桂林在彩调领域的影响力,而这样的影响力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临桂区文联相关负责人说,从历史上说桂林临桂一直是广西彩调的发源地之一,民间彩调表演甚至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之后,彩调始终深受临桂百姓喜爱,其中两江镇因名优荟萃、演出活动频繁,成了远近闻名的“调子窝”,临桂境内不但优秀彩调演员涌现,各个剧团也遍地开花,全盛时期临桂境内大小彩调剧团数量甚至超过300个。
虽然,之后彩调遭遇了人才断档、资金困难等困境,曾一度陷入低谷,但临桂老一辈彩调人始终坚持教学、传承这项民间艺术。近年来,彩调作为非遗项目越发受到重视,社会各界对彩调这一地方戏曲的发展也投入更多关注,让近年来临桂彩调传承也步入正轨,影响力也逐渐攀升。
受邀嘉宾曾定国先生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文华表演奖和中国戏剧表演奖获得者,现任桂林市彩调团团长。他说,这次临桂的展演很成功,不但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舞台上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他们热爱彩调,热爱传统文化,这是彩调传承越来越好的必要条件。
曾定国表示,彩调作为极具地方特色小众戏剧虽然受众相对较少,但依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我们作为从业者、传承者,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我们的本土剧种、本土文化更加出彩。”
“如此大规模的地方剧目展演在临桂还是第一次,但是整个活动组织过程中,演员、观众对展演热情都超过了预想。”临桂区文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的“大动静”,也让他们对彩调这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充满信心。”
来源|桂林晚报(记者陆鑫 文/摄)
桂林日报社新媒体运营部出品
下一篇:【健康科普】如何吃好四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