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儿童日主题活动上,一批由“萌娃考官”参与实地评估产生的福州儿童友好街区优秀案例正式发布(详见福州日报11月23日报道)。
当8岁男孩魏宸在全龄友好乐园踮起脚丈量球门高度、在福文化馆翻出自己手绘的摩天轮时,儿童友好不再是文件里的抽象概念,而是一场由孩子亲自“验收”的城市更新实验。福州把“打分权”交到24名“萌娃考官”手中,让49项指标与童言童语同席而坐。这是对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谁使用,谁裁判。
长期以来,城市更新习惯于从“成人视角”出发,但孩子的视角和成人不太一样,福州将儿童的真实感受作为衡量“友好”的关键标尺。
更可贵的是,这套“童评”机制并非一次性“秀场”。从66份由儿童提交的线上问卷,到全龄乐园孩子们“想要个足球场”的呼吁落地,再到台湾女孩“瓜瓜”的点赞,儿童参与被嵌入“需求搜集—设计反馈—事后评估”的全周期。相关部门坚持每年邀请儿童“返场打分”,实质是把“一米视角”固化为可持续的程序正义。当孩子的涂鸦可能变成导视牌,当球门高度因一句“太矮”而抬升5厘米,公共决策便完成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范式转移。
城市的主导权终将交到下一代手中,福州的实践提醒我们:由孩子们手握“打分权”,让他们做城市建设的小主人翁,必将激励儿童与友好城市共成长。当“一米视角”成为全社会都无法忽视的硬标准,我们不仅是在为孩子提供玩乐空间,更是在为城市未来铺设最靠谱的“成长轨道”。(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