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排球比赛眼下正在广东、澳门多地同步开赛,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女排精神一直鼓舞激励着国人。在福建,有一座被誉为“排球之乡”的城市——漳州,中国女排曾先后52次来到这里集训,并把漳州称为最温暖的“娘家”。是什么让漳州与排球结下跨越百年的情谊?这座城市又为何能成为中国排球的精神地标?
从“竹棚馆”腾飞 “排球之乡”的热血传承
每当大赛临近,福建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的各个排球馆内,总会排满专程前来集训的队伍,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在这片球场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内蒙古队女排教练 郝振生:漳州是中国女排的娘家,也是全国高水平的排球训练基地,在这还有一些队伍还能交流一下,每一次都有特别大的收获。
河北队女排教练 王彬:漳州是中国女排的一个福地,对于排球人来说,漳州这个基地还是有情怀的。
漳州为何能成为排球人心中的圣地?时光回溯到1972年,那一年,国家体委决定在南方建立一个排球训练基地,有着“鱼米花果之乡”美誉的漳州进入考察视野。经过层层筛选,漳州成了最终的选择。
总台央视记者王莉介绍,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漳州,不仅有肥美的鱼虾,还有种类非常丰富的水果,全年平均温度是21℃,让运动员在全年都能够保持高效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这里排球的群众基础, 1915年排球运动就传入漳州,在鼎盛时期,漳州全市排球队伍超过800支。
排球训练基地落户漳州后,当年冬天,全国12支男女排球队便齐聚于此,在当地军民23天抢建出的竹棚馆里开启了国内首次排球大集训。从竹棚馆起步的中国女排,也一步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在1981年至1986年的世界三大赛事中连续夺冠,成为世界排球史上首支“五连冠”队伍。
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排球学术顾问 陈继共:女排精神,我的理解一个是拼搏精神,一个是永不言败,一定提高我的技术,我要瞄着世界上谁是冠军,让五星红旗插在世界排坛的最高峰。
从少年到国手 排球之乡的梦想接力
如果说竹棚馆见证了中国排球的崛起,那么扎根校园、全民参与的排球热潮,则让“排球之乡”的基因生生不息。从稚气未脱的孩童到登上领奖台的专业队员,漳州人用满腔热爱续写着排球之乡的新故事。
尽管个子还没完全长高,小学五年级的卢羽泽已经是排球场上的“老队员”。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准时来到漳州市少体校,投入他心心念念的排球训练。
长泰区实验小学学生 卢羽泽:我爸爸也是打排球的,我就会跟着他去坐在观众席上看,觉得非常好玩。就跟我爸说想来打排球,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合。
汗水浸湿球衣,跳跃、扣球、传球,每一个动作卢羽泽都完成得很认真。好苗子要从小培养,近年来,漳州市大力推动排球进校园,与各级学校建立衔接机制,完善后备人才输送体系。
除了科学的梯队建设,全民参与的热潮更为排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9年来,漳州输送省级以上排球队24人,其中11人入选国字号队伍。今年公布的2025年国家女排集训名单,漳州籍运动员庄宇珊、殷小岚、郑欣怡同时入选。
国家女排队员 殷小岚:小时候刚开始练排球的时候,我的启蒙教练就跟我说,希望我的梦想是胸前有国旗,不管是什么比赛,目标都是世界冠军。
国家女排队员 庄宇珊:我们要负责带头冲的作用。我们骨子里就刻着“爱拼才会赢”这五个字,应该也要做出点贡献,才能对得起姐姐“传帮带”,再传到下一代身上。
“村味”气排球“燃出圈”
排球基因早已融入漳州的每一寸土地,在此基础上,漳州民间近几年又兴起了另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气排球,据说参与人数仅次于广场舞。气排球与传统排球有什么区别?
在漳州市长泰区京元村的一处体育场,村民们自发组织的一场气排球比赛正打得火热。总台央视记者王莉看到,赛场上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而这些队员们也是来自各行各业。小小的球场充满了大家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这份热爱有多浓烈?对于京元村村民而言,从家门口到气排球场不过五分钟路程,无论是室内场馆,还是露天体育场,只要有人提议,很快就能“摇人”组队。
相比于排球,气排球体积更大、重量更轻,比如记者手头的这个,仅有一个苹果的重量。同时,气排球的球面也更柔软,在空中飞行速度较慢。这些特点让初学者更容易上手。
漳州市长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 林宝川:我们每个村都有气排球场地,甚至有的村还不止一个。
场地全覆盖,让“村味”气排球彻底“燃”了起来。作为全国首个“村气排”公开赛的诞生地,漳州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球队慕名而至。
如今,围绕排球的产业也在漳州蓬勃发展,由这里生产的排球、气排球,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让漳州的“排球匠心”走向世界。
(来源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