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密支付”为生活带来便利,却也暗藏消费陷阱。近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倡议,提醒用户增强“免密支付”安全防范意识。那么,这一功能存在哪些隐患,又应如何规避?
“我只是想看看商品详情,一点链接竟直接付款了!”日前,消费者刘女士在社交媒体吐槽。她点开短视频平台商品链接后,未经历密码确认或加入购物车环节,交易瞬间完成。刘女士回忆,此前支付时平台已默认勾选“免密支付”,导致后续购物“一点即买”。
市民赵女士也反映,其支付软件连续四月自动扣款28元,追溯发现是某视频平台会员“免费试用”到期后自动续费所致。她表示,开通时平台未显著提示续费金额与周期,致使她在不知情下持续付费。
“免密支付”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放大资金风险。一旦手机丢失,不法分子可借助该功能快速完成多笔小额盗刷。即便设备未丢失,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也可能窃取支付信息,利用免密漏洞实施盗刷。对此,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近日倡议支付机构规范授权流程、强化商户风险管理、加强交易监测,并首次明确“杜绝默认开通”,要求以显著方式提示核心条款,对老年人等群体开展风险测评,通过“显著页面+二次确认”杜绝“被开通”乱象。
那么,对个人消费者来说,如何关闭“免密支付”功能?以部分平台为例,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支付宝:进入“我的”→“设置”→“支付设置”→“免密支付/自动扣费”,选择对应服务关闭即可。
微信支付:点击“我”→“服务”→“钱包”→“支付设置”→“免密支付”,选择项目关闭扣费服务。
手机银行:一般路径为“我的”→“支付设置”→“小额免密”,可关闭闪付免密、二维码免密等协议。
建议用户定期检查已开通的“免密支付”项目,及时清理不再需要的服务,以保障资金安全。(记者 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