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光明国际马术中心,像被按下了“静音键”。
没有激昂的播报,没有喧闹的助威,甚至没有频繁走动的身影。第十五届全运会马术项目在这里举行,与多数赛事现场都不同——这里的寂静,本身就是一种语言。
走进观赛区,第一个闯入感官的不是画面,而是声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声音的缺席。
十五运马术项目盛装舞步团体赛冠军上海队饶嘉怡。 受访单位供图
而后,马蹄声踏响。
“哒、哒、哒——”节奏分明,清脆有力。这声音在静谧的氛围中格外突出。马匹迈着盛装舞步的优雅步伐,骑手挺直背脊稳坐鞍上。他们仿佛不是在进行体育竞技,而是在完成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
工作人员轻声提醒后来者:“请保持安静,手机调至静音。”记者采访也受到严格限制——只能在平整场地期间移动,以免惊扰马匹。
这份安静,背后是对马匹习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比赛现场。深圳晚报记者 郑志鹏 摄
马术与其他项目不同,是人与动物共同组成的“组合”。马匹不是冰冷的器械,它们是有着自己情绪和性格的伙伴。一个突然的声响、一个移动的影子,都可能影响它们的状态。
赛马走进赛场时,往往能看见这样的画面——突然竖起耳朵,警惕地转动头部。骑手在感知到伙伴的紧张后,会轻轻抚摸它的脖颈,低声安抚。马儿慢慢平静下来,重新投入比赛。
观众席上,大家不约而同地保持着某种默契——用尽可能静止的身体语言,表达对场上组合的最高敬意。
最动人的时刻发生在比赛结束的瞬间。
当骑手完成最后一个动作,轻拍马颈示意表演结束时,全场仿佛“突然苏醒”。
第一声掌声不知从哪个角落响起,接着如同潮水般蔓延整个赛场。观众终于释放压抑已久的热情。骑手骑着马绕场一周,向四周挥手致意。马儿似乎也懂得这刻的荣光,昂首挺胸,步伐轻快。
11月10日,盛装舞步团体赛结束。离开赛场时,记者回味着这种奇特的观赛体验:没有喧嚣,却充满张力;保持静默,却情感丰沛。
马术赛场上保持安静的观众。 深圳晚报记者 郑志鹏 摄
这里的安静不是冷漠,而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热烈;不是疏离,而是体现了一种更高境界的参与。在这片刻意维持的静谧氛围中,观众得以更专注地欣赏人与马之间那种经过千锤百炼的默契,感受那种无声交流中迸发的力量与美感。
马术比赛的魅力,或许正藏在这静与动的辩证里。
采写 | 深圳晚报记者 郑志鹏
编辑 | 陆楚一
审读 | 杨永坚
二审 | 潘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