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写的俄罗斯、印尼、巴西等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文章中,有网友留言说:"希望南生点评我国近期在香港发布的美元主权债问题"。好吧,今天就来满足大家的胃口今天,详细聊聊这个热门话题。
最近各大媒体都在报道财政部在我国香港地区发行40亿美元债券的消息,获得市场热烈追捧,总认购金额高达1182亿美元。不少自媒体在报道时刻意引导读者,让人误以为我国这次筹集了1182亿美元,甚至宣称"这是在断美国的后路"。
回顾之前在沙特的美元债发行,同样也是获得数十倍的认购。继续往前回顾十多年,我国在全球各地发行的美元债普遍都出现超额认购现象。似乎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即:在断美国、美元的后路。
还有一些媒体(包括部分权威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时,只简单罗列数据,不做深入分析,也让不少读者产生了类似的误解。
对此,南生要明确告诉大家:不管认购金额有多高,我国这次实际筹集的美元资金就是40亿——这是财政部官员亲口确认的数字。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用春节买火车票来比喻:假设一条线路只有1000个座位,但却有10000人想买票——按座位入场,没有站票,也不准买短途的,就是从头到尾。例子,有些极端哈。
这就是发行金额与认购金额的区别——不管有多少人想买,最终只有1000人能买到票。同样,尽管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金想要认购,但最终只有40亿美元被财政部接受,对应着相应额度的美元债券。
所以,这不是在断美国、美元的后路——毕竟金额太小了嘛,无法断人后路。这么多年来,我国累计发行的美元债也不过9200多亿美元罢了,所有的外币外债加起来也不到1.2万亿美元。
而略微超过9200亿美元的美元债,绝大多数还是企业债,并非是我国财政部发行的。这就进一步表明:核心是展现中国的金融开放,表明我国的国家主权信誉。若真要断人后路,不会仅发行这么点。
但意义依然不小,展现中国的金融开放
这次发行规模虽然只有40亿美元,但却获得近30倍超额认购,这一方面说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主权信用和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充满信心;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并非缺乏美元资金——即便真的短缺,也不可能只需要40亿美元这么小的数额。
对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民间持有外汇金额也至少有万亿美元(甚至是数万亿美元)的超大型经济体而言,区区的40亿募集资金更多的象征意义——更深层意义在于向国际市场释放明确信号:
中国正在深化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同时,选择在香港发行美元债券,为当地金融市场提供了优质的投资标的,直接激活了市场活力,这也是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实践。
接下来,南生来谈谈另一个更加重要看点
本次发行的40亿美元主权债券中,3年期20亿美元的发行利率为3.646%,仅比同期美债利率高25个基点,也就是高0.25%;5年期20亿美元的发行利率为3.787%,比同期美债利率高30个基点,高0.30%。
回顾上次在沙特利雅得的美元债发行,利差更是低至1-3个基点,也就是仅略微高出0.01%至0.03%,几乎与美债利率完全持平,比这一次在香港发行的美元债利差更低一些。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债利率是全球美元债券发行的定价基准,各国发行的美元债券利率都是在美债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差。这个“利差”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主权信用的关键指标:
利差越小,说明市场认为该国的信用风险越低,发行条件越优越,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发行的主权美元债与美债之间的利差能低至1到3个基点(沙特那次),近期在香港发行也仅25至30基点。
这么低的利差,本身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国家信用获得了国际市场的高度认可。可以说,这次美元债发行不仅受到市场热捧,而且利率水平极具竞争力,是卓越主权信用的体现,得到了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投下的信任票。
相比之下,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甚至部分发达国家,由于主权信用风险相对较高,发行美元债时需要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平均利差超过3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如果美债基准利率是3.5%,这些国家发行美元债的利率至少要达到6.5%才能吸引买家。因为投资者认为购买这些国家的美元债风险较高,必须用更高的利率来补偿可能的风险。
换言之,这个利差本质上就是"风险溢价"。投资者在购买任何非美国的美元债券时,都会思考一个问题:相比无风险的美国国债,我承担这个发行主体的违约风险,应该要求多少额外补偿呢?
像中国、德国这样财政稳健、外汇储备雄厚、信誉良好的庞大经济体,市场对其还债能力毫不怀疑,都愿意把钱给他们用。因此,投资者愿意接受的利率只需比美债略高一点的条件,这正是市场高度信任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