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春,皖南事变发生时,皖南的新四军被困在敌人的包围圈中,而陈毅、黄克诚的部队却安然无恙。这背后,正是毛泽东的精心部署所致。
皖南事变的起因在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他试图限制中国共产党在黄河以南的扩展,要求黄河以南的八路军(主要是黄克诚部队)和新四军撤退到黄河以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蒋介石指示何应钦和白崇禧,在10月19日以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副参谋总长的名义,向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新四军军长叶挺发出电报,提出《中央提示案》。该提案的最后通牒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并表示“切实遵行”。其他具体要求则等待中央进一步指示。
为应对这一局势,中共提出了两项要求:一是延迟北移的时间,二是支付军饷。然而,蒋介石只同意延迟北移,却拒绝支付军饷等费用,导致谈判破裂。12月9日,蒋介石下达了命令:所有在长江以南的新四军必须在12月31日前撤至长江以北,而新四军则必须在1月31日前全部迁至黄河以北,开始作战。同样,黄河以南的第十八集团军部队也必须在12月31日之前迁至黄河以北。
在此之后,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开始与国民党的代表刘斐、张冲等进行多次磋商。但实际上,重庆的军令部早在11月14日便已制定了“剿灭黄河以南匪军计划”,并命令汤恩伯、第31集团军、李品仙、第21集团军、韩德勤和苏鲁战区的20万大军准备向华中八路军和新四军发起进攻。同时,顾祝同也接到命令,准备进攻皖南的新四军。蒋介石显然意图消灭共军,因此无论如何谈判都无法达成协议。最终,1941年1月,新四军在北移过程中被顾祝同的部队十倍兵力包围,除2000余人成功突围外,其他几千人或被俘、或阵亡,这就是著名的皖南事变。
然而,同样发生在黄河以南的情况,为什么陈毅和黄克诚的部队没有遭遇国民党的围歼呢?这并非因为蒋介石心软,也不是因为他没有部署足够的兵力进行“围剿”,而是因为毛泽东早有安排,蒋介石虽想进攻,却被迫放弃。
早在11月21日,毛泽东就已在面对危机时与朱德、王稼祥一起给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发去电报,指示他们应对当前的困局。毛泽东的指示包括三项内容:首先,要“沉机观变”,保持冷静并做好战斗准备;其次,指示黄克诚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将主力部署在韩德勤和霍守义两军之间,切断敌军的联系,并且开始与皖东、苏北的部队进行联络;第三,陈毅和黄克诚的新四军与八路军的总方针是“拉韩拒汤、李”,即通过牵制苏鲁战区的韩德勤,抵御汤恩伯和李品仙的进攻。由于这些安排,苏北的战局与皖南大为不同。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早期就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并迅速投入到抗敌行动中。因此,无论是韩德勤还是汤恩伯、李品仙,都不敢轻易对陈毅和黄克诚的部队进行攻击。
这一历史事件也被陈冠任在其著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中详细描述。该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并曾名列中国军事畅销书热卖榜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