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全运会女子自由式小轮车预赛,倒数第二位出场选手站上出发区,现场播报响起——“下一位是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自由式小轮车冠军、来自四川队的邓雅文”,观众席瞬间爆发最热烈的欢呼,所有人都在期待这位年仅20岁的姑娘轻松晋级决赛。
然而意外毫无征兆地发生了:第一轮仅仅进行约5秒,邓雅文落地不稳摔倒在场内。现场瞬间陷入寂静,随即一片哗然——这位巴黎奥运会冠军猝不及防地结束了自己的全运会征程。
经过短暂的恢复,邓雅文婉拒了现场治疗,缓缓站起身,一瘸一拐地走下赛场。她坦言,没想过意外会如此降临——起跳时,自己的右肩在空中脱臼。“我清楚地感觉到右肩膀掉了,空中根本没法发力。”剧痛瞬间袭来,卡住的肩关节让她无力控制动作,最终导致失误。其实,在前一天的训练中,她的右肩关节脱臼过一次,虽做紧急处理,但仍对身体状态产生了较大影响。
左脚趾骨骨折,右肩做过植骨手术,肩关节习惯性脱位,腰椎峡部裂伴第五腰椎滑脱……这些长期累积的伤痛,是竞技场上的“隐形障碍”,邓雅文不得不接受现实:“巴黎奥运会结束后,我本以为能调整好伤病,以不错的竞技水平参加全运会,但事实很残酷。长期伤病累积,加上没有系统休息,我的伤病反而加重了。”
一年前在巴黎,尚未年满19岁的邓雅文带着标志性的簪子与笑容,为中国夺得首枚自由式小轮车奥运金牌。彼时,她与刚刚起步的中国自由式小轮车项目一同被大众看见。“奥运冠军”成了她身上最醒目的标签。一夜之间,流量向她涌来,各类活动邀约不断。
荣耀背后是常人不知的压力。邓雅文坦言,“奥运冠军”四个字对于自己格外沉重。“奥运冠军对绝大多数人都遥不可及,我以前也觉得离我很远。”可当邓雅文真正站上最高领奖台后才明白,奥运冠军也有专属烦恼,“大家对奥运冠军会有更高期待。我会忍不住担心,自己的伤病如果暴露在大众视野中,会不会让期待我的人失望?会不会有人觉得‘原来奥运冠军的竞技水平也就这样’?这些其实是我赛前就有的担忧。”
压力是无形的,但真实存在。外界的期待让邓雅文焦虑、困扰,她坦陈还没找到完全解决的办法,所以偶尔还是会因此烦恼。
“大家肯定都盼着我能拿全国冠军、出好成绩,可我因为伤病没能做到。我得坦然接受失败,在里面总结问题,再重新出发。”距离预赛过去近半天,邓雅文的脸上丝毫看不出刚经历失利的阴霾,甚至透着几分轻松,在这份轻松背后,她正学着与失利共处,“接下来我还得在懊恼和内疚里多提醒自己,下次不能再出现类似的状况。毕竟对运动员来说,一辈子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学会与失利共处、与压力共生,本就是冠军们必须面对的一课。“不管状态如何,我能保证用当下最好的状态面对每一场比赛,这就够了。”她始终明白,“认真对待每一步”就是对自己与支持者最好的回应。
外界压力针对成绩,而邓雅文还给了自己一份额外的“压力”——自觉肩负起推广小轮车的责任。她直言:“今天我能在这里接受采访,就是最好的证明。”
预赛失利后,邓雅文坐入四川队的看台区观看后续赛事。媒体记者们都以为她会因失利而情绪不佳,便默契地不去打扰。直到男子组预赛时,记者向她提出采访请求时,她爽快答应:“我非常愿意接受采访。”
邓雅文从自己参加的两届全运会中看到了项目发展的曙光——上一届赛后,多数记者对小轮车非常陌生,提问多是“你今天发挥得怎么样”“你觉得小轮车项目怎么样”这类基础问题;而本届全运会,记者提问涉及更多专业的知识,采访也不局限在冠军身上。
在邓雅文看来,这正是她一直期待的转变:“巴黎奥运会让更多人认识了小轮车。”但她也不回避推广的难度——作为新兴项目,小轮车“走进大众视野本就需要时间”,大众要接受它从极限运动成为竞技项目,正视竞技体育的残酷性,“这些都需要循序渐进”。
“对我来说,卫冕还很遥远。下一届奥运会还有三年。”邓雅文很清醒,三年的时间里存在太多未知,但有一点她很确定,自己会带着对小轮车的热爱,坚定地“回到训练场,一直练下去”。
(本报深圳10月2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