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总统米莱近期做出两项重大决策:一是取消与中国签署的“枭龙”战机采购协议,改为从丹麦购买24架二手F-16战机;二是积极推动与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可能允许美国使用阿根廷的航天基地。
阿根廷的战斗机换代计划已经持续了十多年。自2015年最后一批“幻影”战机退役以来,阿根廷一直在寻求填补空中作战能力的空白。中国的JF-17“枭龙”战斗机最初被视为理想选择,这款战机配备了先进的雷达系统和远程空空导弹,性能达到国际主流水准。中国还承诺提供优惠的融资条件和技术转让,甚至同意更换掉英国生产的座椅,以避免因马岛争端引发的国际制裁风险。2022年,双方达成了购买12架“枭龙”的协议,交易看似已尘埃落定。然而,米莱上台后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
仅四个月后,阿根廷政府宣布取消“枭龙”订单,并转而与丹麦签订购买二手F-16战机的协议。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政府介入,承诺若阿根廷选择F-16,英国不会阻碍交易,并保证提供后续武器和后勤支持。同时,美国还推动丹麦向阿根廷低价出售即将退役的F-16战机,每架仅890万美元,远低于“枭龙”的报价。美国通过多种渠道向阿根廷施压,威胁称若阿根廷购买中国战机,将重新评估两国关系。为了彻底取消“枭龙”交易,美国甚至将F-16战机以低价提供给阿根廷。
虽然这批F-16的价格便宜,但军事专家指出,这些战机的机龄接近40年,雷达系统较为落后,未来的升级成本高,实际性价比远不如全新的“枭龙”。更重要的是,这批F-16缺乏导弹和空对地武器,基本只能作为展示性装备。
与此同时,航天领域也成为中国与美国在阿根廷争夺的一个新战场。中阿在航天合作方面已有多年历史。早在2014年,双方就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共同建设了中国首个海外深空观测站,支持嫦娥探月工程。该站的核心天线可支持月球、火星等深空任务,也为阿根廷提供了农业遥感和南极监测等民用科研支持。然而,美国将这个纯民用的观测站视为“军事基地”,声称该站具备监控美国卫星的能力,尽管未提供任何证据。
米莱政府正在积极响应美国的要求,推动将阿根廷的航天基地开放给美国。阿根廷还签署了NASA的“阿尔忒弥斯协议”,加入了美国主导的月球探索计划。这些举措的背后,与阿根廷的经济压力密切相关。阿根廷当前面临高达409亿美元的外债和超过100%的通货膨胀率。米莱政府希望通过与美国的合作,缓解国内经济危机。美国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曾承诺提供20亿美元投资,但要求阿根廷“明确战略选择”。
米莱上台后实施了“休克疗法”,大幅削减社会福利并私有化国企,但通胀问题依旧严峻,民众生活困苦,支持率大幅下滑。此时,米莱多次访问美国寻求援助,而特朗普政府提出了条件:阿根廷如果希望获得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支持,必须终止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关闭中国的观测站。
然而,这种依赖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风险。美国最近对阿根廷农产品加征了10%的关税,并要求阿根廷停止与中国的人民币互换协议,否则将阻止阿根廷获得200亿美元的贷款。
在战机采购案中,阿根廷最终以3亿美元的价格从丹麦购买了24架F-16战机,这些战机将在五年内交付。而与中国达成的12架“枭龙”订单价值约为12亿美元,但提供了更为优厚的贷款条件和技术转让。阿根廷空军官员表示,选择F-16的一个原因是这些战机即时可用,但长期的维护成本可能成为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阿根廷失去了技术转让的机会。中国在军品出口方面一贯保持慎重,愿意与友好国家分享装备的技术成果。而美国提供的二手F-16则没有任何技术转让,未来的维护和零配件供应都依赖于美国,几乎剥夺了阿根廷的国防自主性。
在航天领域,若阿根廷将中国的观测站交给美国,这不仅会彻底断裂与中国的航天合作,还会对依赖中资的其他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中国是阿根廷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的经济合作密切,阿根廷的大豆和牛肉大量出口到中国,中国还在阿根廷投资光伏电站和港口建设,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尽管如此,米莱一方面支持美国反华,另一方面却依赖中国市场来维持经济收入。比如,2025年,阿根廷99%的高粱将出口到中国。为了增加外汇收入,阿根廷还取消了大豆出口的预扣税,这引发了美国农民的不满,也导致美方对阿根廷产生了怨言。
美国对阿根廷的承诺从未可靠过,之前承诺的经济支持仅为47亿美元的短期融资,长期贷款承诺则完全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