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其实是最易操作的有氧运动,它不需要复杂的场地,也无需昂贵的设备,只要一双合适的跑鞋,就能跑起来。
随着马拉松赛事地兴起,跑圈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可当跑步的队伍日益庞大,一种不良的风气也在悄然滋生——攀比之风。
一些跑者开始热衷于攀比每周、每月的跑量,仿佛跑量就是衡量对跑步热爱程度的唯一标准。
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跑步轨迹和里程数,看着那不断增长的数字,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仿佛跑量越大,就越能证明自己在跑步这条道路上的坚持和付出。
还有一些人则将目光聚焦在比赛成绩上,他们日夜苦练,一心只想在马拉松赛场上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在他们眼中,成绩就是一切,是证明自己跑步能力的铁证。
尤其是在一些跑者的聚会上,谈论最多的不是跑步的乐趣和感悟,而是各种装备的性能和价格。
在这种虚荣攀比的氛围中,一声声“大神”的呐喊不绝于耳。
这些夸赞如同迷幻药,让很多跑者渐渐迷失了自我,他们忘记了自己最初踏上跑道的初心,那是对健康的追求,是对生活的热爱。
在他们眼中,那些数据和装备成了衡量自己跑步能力的唯一标准,仿佛拥有了这些就能成为真正的跑步达人。
可在现实生活里,对于一个普通的跑步爱好者来说,真的没有人会因为你跑步厉害而对你另眼相看。
你的领导不会因为你是跑步高手就给你额外的优待,你的工资也不会因为你在马拉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大幅提升。
马拉松跑得多、成绩好并不意味着你就无比优秀,它只是跑步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你的全部。
在跑圈的大多数团体中,攀比跑量的问题尤为严重。
每到月底,跑团群里就变成了晒月跑量的“战场”,跑得多的人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屑,看不上跑得少的;跑得少的人又嫌弃配速慢的,似乎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比自己弱的人来凸显自己的优势。
跑友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你上个月跑了多少啊?”
如果有人回答跑了100公里,得到的可能是嘲讽的回应:“怎么才跑这么少啊,我上个月都跑200公里了,你这差距可有点大。”
这种比较之下,原本和谐的跑团成员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三六九等。
大家开始在配速、跑量、心率等数据上斤斤计较,把跑步当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不知不觉中,忘记了跑步最初带来的快乐。
我们真的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而跑步?
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吗?还是为了在跑圈中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当我们在虚荣和攀比中迷失方向时,跑步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让我们回归跑步的初心吧。
放下那些虚荣的攀比,用心去感受跑步带来的快乐和健康。
不再为了跑量而跑,不再为了成绩而跑,而是为了自己的身体,为了自己的心情,为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而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