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南方的蚊子不仅没有“退隐江湖”,反而愈发“穷凶极恶”。在蚊子眼中,秋季是繁衍与生存的“黄金冲刺期”。我们应如何通过“1130行动”对其进行精准反击,保护好自身的健康呢?
蚊子的生长与繁殖速度、温度密切相关,其最活跃的温度区间是20℃-30℃。广东的秋季,尤其是10月、11月,气温常常稳稳地停留在这个区间内。同时,湿度依然较大,偶尔还有台风雨或午后雷阵雨。这种“温暖+潮湿”的配置,为蚊子提供了完美的生存温室,让它们完全感受不到“秋意”,得以持续作恶。
秋季是许多蚊虫,特别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即“花斑蚊”),为越冬做准备的最后时机。为了积累营养,让体内的卵顺利发育,并产下能够抵御寒冬的“滞育卵”,雌蚊会变得异常“饥渴”和“拼命”。它们疯狂吸血,是为了整个种群能延续到明年春天。
在城市人居环境中,稍不留心,我们就会无意间为蚊子留下了无数“育婴房”。花盆底托、废弃轮胎、闲置瓶罐、空调排水口、楼顶的积水,甚至是一片落叶、一个塑料袋形成的小小积水区,都足以让蚊子完成从卵到成虫的全部发育过程。在适宜的温度下,这个过程仅需一到两周。
面对秋蚊的嚣张气焰,最有效、最根本的防治策略,是从源头上清除它们的孳生地。广大市民应该落实家家户户点蚊香、家家户户挂蚊帐、家家户户装纱窗、家家户户清积水、家家户户倒垃圾、人人出门涂驱蚊液、立体式全方位杀灭蚊虫的“七天七招工作法”,并通过上下班1分钟清积水、每周1次卫生大扫除、每日3分钟排查孳生地、建设零蚊场地的“1130”行动,从家庭防护到户外活动,全方位减少蚊虫孳生和叮咬风险,有效预防蚊媒传染病。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