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至11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冲突。爆炸声打破了南亚的宁静。据新华社报道,塔利班方面有200人阵亡,而巴基斯坦军方则仅损失23人。表面上看,巴基斯坦似乎占了很大优势,但对于熟悉阿富汗局势的人来说,这个结果却让人感到困惑。曾经把美军从阿富汗赶出的塔利班,怎么在巴基斯坦面前如此被动呢?
从双方公布的伤亡数字来看,巴方显得更为占优,但实际上,这些数字可能被双方用来做舆论战,目的是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巴基斯坦方面宣称他们精准打击了阿富汗军营,造成大量伤亡,而阿富汗发言人则表示,任何侵犯阿富汗领土的行为都会遭到反击,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从两军的实际交战情况来看,阿富汗塔利班几乎没有还手的余地。过去常见的边境拉锯战,这次变成了巴军单方面的压制。
此次冲突的规模和打法,也体现了巴基斯坦在战略上的变化。巴基斯坦过去的边境冲突多为小规模的袭扰,像这种大规模的空袭并不常见。巴基斯坦军方的战术思路已经发生了转变,从零星的交火到更系统化的打击,背后藏着巴方更为强硬的态度。
2021年,美国撤离阿富汗时,将大量装备遗留在阿富汗,这些装备后来被塔利班缴获,增强了他们的实力。尽管塔利班曾成功地将美军赶出阿富汗,但面对巴基斯坦,塔利班却遭遇了严重的伤亡。这背后有多个原因。首先,塔利班能够击败美军,并非因为装备有多好,更多的是因为阿富汗的特殊地形。阿富汗山地崎岖,适合塔利班进行游击战和自杀式袭击,这让美军的机械化部队难以发挥作用。而塔利班擅长利用地形进行游击战,依靠普什图族部落区作为支撑,敌人很难捉摸他们的动向。
而美军的失误也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2001年美军推翻塔利班政权后,他们排除了塔利班与阿富汗政治和解的可能性,迫使塔利班走上了“战斗到底”的道路。此后,美国花费大量资金试图支持阿富汗政府军建设,但腐败问题愈发严重,导致阿富汗民众失望,政府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塔利班的作战意志极为坚定,他们的目标就是将美军赶出阿富汗,而美军则由于战术失误和对当地局势的不了解,导致了长期的泥潭战局。
与美军在阿富汗的作战不同,这次塔利班与巴基斯坦的冲突,发生在两国的边境地区。巴基斯坦军队的空中优势和更为精确的打击手段,让塔利班的传统游击战术完全失去了效力。巴基斯坦的JF-17“枭龙”战机、翼龙无人机和雷石-6精确制导炸弹形成了强大的打击体系。而塔利班则无法对抗这种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他们的武器装备较为简陋,且在战术上难以跟巴军对抗。
巴基斯坦的战术非常明确:速战速决,定点清除。通过夜间偷袭、无人机监视等手段,巴基斯坦迅速压制了塔利班的反应空间,塔利班即使想要转移也被巴基斯坦的空中力量压制住,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守。
这场冲突背后,其实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日益加深的矛盾。过去,巴基斯坦曾是塔利班崛起的支持者,两国被视为“兄弟国家”。然而,塔利班重新掌控阿富汗后,由于包庇巴基斯坦的武装组织“巴塔”,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昔日盟友变成了冲突对手。更让巴基斯坦不满的是,阿富汗近年与印度的关系逐渐升温。阿富汗外长访问印度后,双方宣布恢复外交关系,这无疑让巴基斯坦感到焦虑。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影响着两国关系,那就是“杜兰德线”。这条在1893年划定的边界线,把普什图族分成了两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跨境部落区域。尽管塔利班承诺不会允许其领土被用来袭击邻国,但对于与巴基斯坦有着深厚关系的普什图族,他们的控制力实际上很有限。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两国边境冲突不断。
尽管当前两国的冲突看似加剧,但事实上,双方都有自己的软肋。巴基斯坦虽然在空袭上占有优势,但他们不敢派遣地面部队深入阿富汗,毕竟阿富汗有“帝国坟场”的名声,没有哪个国家愿意重蹈美军的覆辙。而阿富汗塔利班的软肋则更加明显,他们的政权尚未得到联合国的正式承认,承受不起长期对抗的代价。实际上,双方都清楚,继续对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
这场冲突不仅是军事对抗,更是两国间历史和现实利益的博弈。长期的边境冲突没有赢家,受害的始终是当地百姓和区域发展。如果两国希望真正解开僵局,或许需要从放下对抗、解决核心诉求、化解历史恩怨开始,毕竟和平才是双方最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