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个前脸、加个配色、升级下车机,一款“全新迭代”车型便宣告诞生,如今的车圈,可是越来越像时尚界了。
据央广网数据,国内车企日均新车迭代率高达3.2款,消费者刚提车没多久,就可能面临车型过时的尴尬。这究竟是创新加速,还是“伪创新”泛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伪创新泛滥
汽车制造曾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而如今,这颗明珠正被快迭代的浮躁裹挟。数据显示,中国车企车型迭代周期已缩短至1.3年,仅为欧美品牌的1/3;某国产品牌甚至在5年内便推出19款新车,数量近乎某德国豪华品牌的4倍。
然而从现状来看,所谓的“年度改款”、“全新换代”,往往只是改个前脸格栅、加个新配色、升级一下车机软件。这些微调便被包装成重磅迭代推向市场,核心技术却原地踏步。说到底,这种快消式推新,本质上是车企效仿电子产品逻辑,不靠核心技术突破打动用户,而是靠制造稀缺感和领先感刺激消费。
可是,汽车不同于手机,它涉及数万个零部件的精密配合,研发需经过严苛的安全测试与耐久性验证。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伪创新,不仅让车辆保值率暴跌,更消耗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随着伪创新大行其道,安全问题亦悄然浮现。其中一些为追求差异化而生的设计,如隐藏式门把手、单踏板模式、触控式方向盘等,实际使用中暴露出诸多问题。
以隐藏式门把手举例,在中国北方严寒中,门把手常被冻住无法弹出,有车主甚至被迫用热水浇淋。更令人担忧的是,中保研碰撞测试显示,配备电子门把手的车型侧面碰撞后,车门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门把手的98%。这意味着在碰撞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无法自动弹出,给救援增加难度。
本末倒置
在伪创新狂欢中,车企也普遍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即把预算砸在热搜话题、网红测评上,却在关键领域投入不足。电池热管理、智能驾驶可靠性、车身材料强度等决定汽车核心品质的领域,反而成了被忽视的对象。甚至有车型为赶“迭代进度”,省略必要的路试环节,刚上市就曝出车机卡顿、异响等质量问题,完全是把消费者当成“小白鼠”。
而且为配合伪创新产品的推广,车圈还形成了各种营销套路和灰色产业链。车评人、自媒体成了车企营销的“传声筒”,有的收了合作费,只字不提车型短板,把普通功能吹成“黑科技”;有的拿了竞品好处,就编造虚假负面信息,恶意拉踩对手。更有甚者,以“曝光缺陷”为要挟,胁迫车企投放广告,形成灰色产业链。
这些带节奏的测评,让消费者难辨真假。本该关注的“电池安全性”、“电机效率”、“车身刚性”等核心指标无人提及,反而“限量配色”、“网红功能”成了讨论焦点,彻底扭曲了市场竞争的本质!
行业整治
令人欣慰的是,面对车圈乱象,监管部门终于出手。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启动了“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直指“频繁伪迭代”、“虚假测评”等浮躁风气。专项整治目标明确,主要针对三大类问题:非法牟利、夸大与虚假宣传、恶意诋毁。包括以“造虚假内容博流量”赚钱、借监督、测评之名谋私利、技术型水军牟利等乱象。
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也开始反思。在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在五大关键维度达成共识,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安全为先,护航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汽车生产企业应当强化行业自律,建立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体系,面向公众的商业化必须恪守安全底线。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也指出,应“不断深化技术创新,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能效水平、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和智能化体验”。
监管与行业内部的风向引导固然重要,但作为执行者,车企的行动亦不能缺少。个人看来,对车企而言,与其在推新速度、营销声量上内卷,不如沉下心来搞研发,把电池安全做到极致,让智能驾驶真正可靠,让车身工艺经得起岁月检验。只有摒弃快消思维,追求技术厚度与品质精度,中国汽车品牌才能从流量爆款蜕变为全球信赖的国民品牌。
车叔总结
总的来看,当汽车这一现代工业明珠沦为"年抛型"快消品,是时候呼唤产业回归本质。真正的汽车创新,应是核心技术的硬核突破,而非用电子噱头制造负担。只有摒弃华而不实的噱头创新,在技术上踏实耕耘,中国汽车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一条路如何带火云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