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年初,十八军3万名将士从四川出发往雪域高原而去。他们此去是为解放西藏,面对的敌方兵力不到万人。然而就是这一场看着人数碾压的仗,打了一年有余。当西藏解放的消息传遍,人们在欢欣鼓舞之余不免思考——这场仗,为何打了这么久?
十八军作为主力部队,拥有绝对军事优势。十八军是一支经历过解放战争淬炼的雄师,作战经验丰富不说,作为主力部队还有不错的火力配置。
相比之下,藏军不仅人数不足,装备也远远落后。1950年10月,十八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藏军主力,夺得昌都战役的胜利。前线部队的共识是,一天便突破重要防线,直捣黄龙占领拉萨便是易如反掌。
然而就在人心沸腾之际,中央下达的命令却让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暂停进军。前线战士虽然明白军人执行命令是天职,可私底下还是会有抱怨——打完仗就可以回家团圆了,为什么要在势头大好之际停止进军?
面对军营里的各种声音,十八军军长张国华用一句话稳定了军心——我们不仅要解放西藏,更要赢得西藏人民的心。单纯的军事胜利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的是长治久安。
张国华的话让将士们明白这场仗不是只要赢了就好,解放西藏重点在解放,打翻压迫者的权柄只是第一步,解放人心才是关键。这是一场军事仗,更是一场政治仗、人心仗!
中央之所以选择放缓脚步,是因为西藏的环境实在太复杂了,不管是自然还是人文。
西藏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世界屋脊之高寒缺氧堪称寒冰地狱。行军路上是及腰深的积雪和零下30℃的严寒,两只脚彻底失去知觉是常有的事。而更要人命的是高原反应。十八军的每一个战士都要负重行军,在本就不适应的高原上还要做重体力活,结果可想而知。
头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困扰着将士们,甚至有人咳出的痰被血丝染成了粉红色。没有氧气袋又缺医少药,军医是一筹莫展。有十八军的战士回忆,雪原上每一步都有人倒下。而记载在案的,因高原疾病而牺牲的战士达数百人。
行军艰难,后勤补给就更难了。从四川到拉萨的崎岖道路上,骡马队伍需要行走数月。有时一场暴雪就会阻断补给线数周之久。战士们经常只能挖野菜、逮老鼠充饥。
西藏长期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宗教影响力深入人心。宗教与民族问题就像纠杂在一起的一团乱麻,想要捋开只能慢慢来。对此,我军将士严格执行民族政策:不打扰寺院宗教活动,不干涉民间信仰实践。
为了融入西藏百姓之间,战士们更是和藏民们学起了藏语、藏舞,并免费为群众治病送药或打水、耕地。十八军在西藏争取民众,中央也在尽力谈判。经过多轮磋商,最终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十七条协议》,实现和平解放。
此外,中央选择放缓脚步还有国际环境的考量。解放西藏之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地位尚未稳固。英美等国家一直试图干预西藏事务。中国政府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要避免给外部势力提供干涉的借口。因此能和平解放西藏,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解放西藏是我党一次关于耐心与智慧的重大实践。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并没有立即废除西藏原有的政治制度,而是在充分尊重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土地改革和民主建设,百万农奴成为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
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是建立于西藏各族人民自觉之上,避免了社会剧烈动荡,也真正保护了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
[1]陈立旭.毛泽东与西藏的和平解放[J].党史博采,2023(0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