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2023-2025年中国综艺的内容价值革新,阐述“非娱乐元素”(农耕知识、音乐史科普、法医专业内容、公益实践等)从节目边缘的“附加项”,逐步成长为拉动收视、引发共鸣的“核心吸引力”的完整轨迹,结合《种地吧》《声生不息・宝岛季》《法医探案团》《极限挑战》等真实案例,拆解其在内容融合、专业支撑、社会价值传递等维度的创新策略,揭示综艺从“纯娱乐输出”到“娱乐+价值”双重驱动的底层进化逻辑。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2022年《奔跑吧》某期里,“垃圾分类知识问答”仅作为游戏环节的小插曲,观众讨论集中在嘉宾搞笑反应;2023年《种地吧》中,“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3-5厘米”“秸秆还田的腐熟条件”等农耕知识,成为网友热议的核心话题,#种地吧少年秸秆还田#阅读量超3亿;2025年《法医探案团2》里,法医讲解“尸温判断死亡时间”的专业内容,相关科普视频在B站转发量破10万。
三个时间节点的变化清晰证明:综艺里的非娱乐元素,已彻底摆脱“点缀”的定位,成为吸引观众、提升节目质感的关键力量。
萌芽期(2023年初-2023年底):非娱乐元素的“轻度融入”
这一阶段的非娱乐元素多作为“内容调味剂”,依附于娱乐环节存在,却已显露出价值潜力。2023年爱奇艺《种地吧》第一季开播时,节目组初衷是记录素人少年的农耕生活,却意外让“硬核农耕知识”走进大众视野。
节目中,少年们为种好142亩小麦,学习“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检测土壤氮磷钾含量调整肥料比例,还在农技专家指导下掌握“机械播种行距设置”“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收获季时,关于“小麦含水量需低于13%才能储存”的科普,更是让#原来小麦储存有这么多讲究#登上微博热搜。这些知识并非刻意说教,而是自然融入劳作场景,数据显示,节目相关农耕话题累计阅读量超25亿,其中30%的讨论聚焦“学到的农业知识”,印证了观众对“有价值内容”的需求。
音乐类综艺也开始尝试“娱乐+科普”的轻度融合。2023年湖南卫视《声生不息・宝岛季》中,每首歌曲演唱前都会插入1-2分钟的“音乐背后故事”:介绍《橄榄树》创作时三毛与齐豫的交往细节,解读《光阴的故事》如何反映台湾校园民谣的发展脉络,甚至展示老唱片的制作工艺。这些内容虽短,却让节目跳出“单纯唱歌”的框架,#声生不息科普台湾校园民谣#话题阅读量超8亿,不少观众留言“听歌的同时还涨了知识,这档综艺太良心”。此时的非娱乐元素虽未主导内容,但已成为节目差异化的“加分项”。
成长期(2024年初-2024年底):非娱乐元素的“深度绑定”
随着观众需求升级,非娱乐元素从“依附环节”转向“与内容深度绑定”,甚至成为节目叙事的核心线索。2024年芒果TV《法医探案团》第一季的创新尤为典型:节目以“真实案件改编+法医实景探案”为模式,邀请湖南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法医刘良等专业人士加盟,每一期都围绕一个核心法医知识点展开——从“通过牙齿磨损判断年龄”到“利用昆虫发育周期推断死亡时间”,再到“微量物证提取技术”,专业内容贯穿探案全程。节目组还特别设置“法医小课堂”环节,刘良用模型演示“胸腔解剖结构”,用动画解释“毒物代谢路径”,将复杂知识通俗化。
数据显示,节目豆瓣开分8.2,其中“专业度高”的评价占比达65%,相关科普视频在抖音、B站累计播放量超5亿,甚至有医学生留言“跟着节目复习法医知识点”。
公益类元素也从“短期任务”升级为“长期项目”。2024年《极限挑战》推出“乡村振兴专项计划”,不再是“一期帮卖农产品”的浅尝辄止,而是与云南澜沧县建立长期合作:嘉宾带领村民搭建“直播助农基地”,教授短视频拍摄技巧;联合农业院校设计“咖啡种植标准化方案”,解决当地咖啡品质不均的问题;甚至推动“乡村文旅路线”开发,将节目录制地打造成网红打卡点。节目播出后,澜沧县咖啡销售额同比增长40%,文旅订单量提升35%,#极限挑战澜沧咖啡#话题阅读量超6亿,这种“公益实践+过程记录”的模式,让非娱乐元素成为节目“有温度”的核心标签。
成熟期(2025年初-2025年中):非娱乐元素的“价值主导”
文化类综艺进一步打破“专业壁垒”,实现 “知识传播 + 消费转化” 的双重价值。央视2025年Q2推出的《中国美食大会》(总台 “文脉华章” 重点项目),以 “美食为钥解码文明” 为核心,将非娱乐元素贯穿全流程:采用 “4K 微距镜头 + 地方志溯源” 双轨叙事,浙江篇通过显微镜头呈现 “蟹酿橙” 的南宋制橙技艺,搭配方志专家解读 “柑橘种植技术从岭南到江南的唐宋传播路径”;福建篇复原 “宋元海丝宴” 时,考古专家现场对比泉州沉船出土的香料与宴席食材,还原古代海上贸易的饮食交流。
同期央视《中国中医药大会》(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打造)则开创“沉浸诊疗 + 原理拆解” 模式:每期聚焦一种经典方剂,“青蒿素专题” 中,嘉宾跟随中药师体验青蒿采摘、低温萃取炮制全流程,药学专家用 3D 动画演示 “青蒿素攻击疟原虫的分子机制”;“针灸篇” 通过 VR 技术还原人体经络模型,直观解释 “合谷穴与曲池穴配伍治疗头痛的医理逻辑”。
节目还设置 “民众健康问诊” 环节,中医专家针对 “秋冬润燥如何辨证施补”“上班族颈椎养护的穴位按摩方法” 等问题现场解答,衍生内容《家庭养生小方》在央视新闻客户端累计阅读量超 5 亿,中老年观众占比达 62%,成为家庭健康科普的重要载体。
这与此前《中国考古大会》《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创新一脉相承—— 前者靠 AI+VR 还原考古现场,后者用 XR 技术复现唐宋场景,共同证明文化科普综艺已形成 “技术赋能专业、娱乐承载知识” 的成熟范式。
非娱乐元素崛起的底层逻辑:需求、行业与社会的三重驱动
综艺中非娱乐元素从“边缘”到“核心”的进化,本质是三重力量的协同作用:
受众需求升级:短视频时代,单纯的搞笑、游戏类娱乐内容已难以满足观众“深度消费”的需求,《种地吧》《法医探案团》的爆火,印证了大众对“有知识、有温度、有价值”内容的渴求——观众不再只追求“看得爽”,更希望“有所得”。
行业差异化竞争:当娱乐综艺陷入“游戏同质化”“笑点套路化”的困境,非娱乐元素成为破局关键。《声生不息・宝岛季》靠音乐史科普区别于普通音综,《中国考古大会》用专业考古内容开辟新赛道,这种“娱乐+价值”的组合,让节目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社会价值导向:近年来,主流舆论鼓励综艺承担更多社会功能,《极限挑战》的乡村振兴、《种地吧》的农业科普,既符合“正能量传播”的导向,又能让节目获得政策与口碑的双重认可,形成“社会效益反哺商业价值”的良性循环。
结语:娱乐与价值的共生新范式
从《种地吧》里的农耕知识,到《法医探案团》的专业科普,再到《极限挑战》的公益实践,综艺中非娱乐元素的崛起,不是对“娱乐属性”的否定,而是对“综艺价值”的重构——好的综艺,既能用娱乐性抓住观众,更能用非娱乐元素留住人心。
当非娱乐元素从“顺带一提”变成“出圈关键”,综艺行业也完成了从“纯娱乐输出”到“价值传递载体”的跨越。这种转变证明:娱乐从来不是综艺的唯一目的,让观众在欢笑、感动之外,收获知识、理解社会、产生共鸣,才是综艺更长久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