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6日,法国总理勒科尔尼向总统马克龙递交辞呈,马克龙迅速接受了。这位总理仅仅担任了27天,创下了法国第五共和国的新纪录,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总理之一。而更为戏剧性的事情发生在辞职前一天,勒科尔尼刚刚完成新内阁的组建,任命了包括国防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内的关键职位,然而不到24小时,新内阁的名单就成为了政治废纸。
这一事件暴露了法国政坛的混乱和马克龙执政的困境。勒科尔尼接任时,马克龙希望他能推动决策达成共识,并顺利通过2026年财政预算。然而,勒科尔尼本打算继续沿用之前的政府班底,寻求一种相对安稳的局面。可在内阁名单公布后,争议爆发,尤其是前经济部长布鲁诺·勒梅尔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勒梅尔在担任财长期间,法国的财政赤字大幅上升,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高达113%,位居欧盟第三,这一任命立即遭到反对党抨击,认为这只是“换汤不换药”。
除了国防部长的任命,内阁中的其他职位也几乎没有变化,这引发了左翼社会党和极右翼政党的强烈反应,要求进行改革。左翼党表示,除非暂停马克龙的养老金改革,否则将否决新政府。即使是在马克龙的执政联盟中,右派政党“共和党”也抱怨内阁没有体现出改革的承诺。
表面上看,勒科尔尼的辞职是因为内阁名单的争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马克龙政治模式的结构性崩溃。自从两年前马克龙的执政联盟在国民议会失去绝对多数以来,法国政府的每一项政策都在党派之间的争斗中被拖延和搁置。一位爱丽舍宫的前顾问表示,马克龙已经失去了方向感,第二任期几乎成了政治上的无休止的“灭火”工作。
法国当前的政治僵局起源于2022年议会选举结果,导致国民议会形成了左翼、中间派和极右翼的三足鼎立局面,这让政府难以推动任何重大政策。无论是极左翼的“不屈法国”、极右翼的“国民联盟”,还是马克龙的中间派阵营,各方都在为自己的利益争斗,导致重要决策无法顺利通过。
不仅如此,法国的政治体制也暴露出严重问题。总统虽然有权力,但由于缺乏议会多数支持,导致政策执行困难。反过来,议会虽然有代表性,但却没有执政责任,这种权力的错位正在极大地削弱法国的治理能力。如今,法国正面临着一个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总理不断更替,政策无法持续。
这种政治危机不仅体现在总理更替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法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法国的公共债务已经占到GDP的114%,财政赤字率预计超过欧盟的上限,而法国已经50年没有实现预算平衡。与此同时,社会对削减福利的容忍度已经达到了极限。尽管布鲁塞尔要求紧缩政策,巴黎的街头却拒绝任何形式的福利削减,导致政府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屡屡遭遇阻力。
今年10月初,巴黎等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紧缩示威,数十万人走上街头抗议财政政策,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法国与德国之间的国债收益率差距也在扩大,这个被视为“法国风险温度计”的指标正发出警告,表明法国的经济和政治风险正在上升。
勒科尔尼的辞职不仅是法国的内政问题,也反映了整个欧洲政治危机的缩影。法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其政治和经济的动荡正对欧盟造成压力,甚至有官员开始为“后马克龙时代”制定应对方案。
这种持续的政治动荡在货币政策领域也产生了影响,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需要在维持紧缩政策和避免加剧法国等高负债国家的困境之间找到平衡。
勒科尔尼短暂的任期暴露了马克龙执政末期的困境:缺乏议会支持、无法运转的政治体制、拒绝改革的社会以及失去耐心的欧洲。未来,法国的领导人将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当前政治极化的局面下,究竟谁能够真正治理法国?是坚持改革的精英,迎合民意的政客,还是崛起的极端势力?
勒科尔尼离开总理府时,带走了未完成的政治梦想,同时也留下了西方民主制度能否有效运作的深刻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