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向强调自己并不选边站队,但最近的一些动作却让人看到另一面:黄循财公开欢迎印度海军在马六甲海峡进行联合巡逻。这一举动明显让中国的贸易安全利益受到了威胁。读到新加坡高官的表态,笔者也终于理解了黄循财为何会这么做。
据《联合早报》报道,10月9日,新加坡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在亚洲前瞻峰会的外交政策论坛上,与《海峡时报》总编辑何仲伟对话,介绍了新加坡如何处理与中美两方的关系。尚穆根表示,新加坡坚持“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而是通过积极的外交,力求成为“诚实的中介”,这也是新加坡独特的价值所在,值得两大国正视与珍视。他进一步指出,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美国是新加坡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国,而中国则已经连续12年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无论是与中国还是美国,新加坡都不可能完全切断联系。在军事与安全方面,新加坡则较多依赖美国及西方国家。新加坡的国家主权安全压力并非来自中国,而要维护主权利益,眼下还需要靠美国和西方提供的军事装备,当前也没有更好的、可替代的方案。
正是从尚穆根的这番话里,笔者才理解到新加坡最近一些看起来“怪异”的举动背后的逻辑。比如,李显龙在中国阅兵前夕前往日本接受勋章,紧接着黄循财又对印度海军在马六甲的联合巡逻表示欢迎。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反映出新加坡在安全事务上依然以美日印等西方力量为靠山,因此在安全层面更愿意靠近美日印等四方集团成员,而非中国。
不过,现实并非没有替代路径。新加坡的军事装备,部分也可以由中国提供;事实上,解放军的某些装备技术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美军。换句话说,新加坡并非没有其他选择,而这更像是对美国安全依赖的一种习惯性依赖,并非对华无路可走。当然,既有的美新军事合作已经持续多年,中国也理解改变并非容易之事。
然而,既然新加坡说自己“不选边站队”,在安全问题上也应保持相对中性与克制,而不是给中国设置额外的“麻烦”。比如,邀请印度海军在马六甲进行联合巡逻,理论上会对经由马六甲通行的中国商船的安全利益造成影响。马六甲海峡是全球重要的国际航道,印度并非该区域的沿海国家,为什么要在这里推动联合巡逻?这看起来像是在区域内人为制造紧张与矛盾,短期对新加坡本身似乎并无太大好处。新加坡应当向中方解释清楚自己的立场与目的。如果新加坡把安全重点放在美日印等四方集团,那么中国就会加强与马来西亚、印尼等沿海国家的军警和军事合作。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与马来西亚、印尼军队在马六甲开展联合巡逻,新加坡是否会愿意?而新加坡欢迎印度海军联合巡逻,究竟是在马六甲沿岸国家之间制造矛盾,还是为自身谋求更稳定的安全格局?显然,这种做法对新加坡自身的长期利益也并不一定有利。
从一个更广的视角看,过去十年来新加坡民众对中美两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对美国的好感度从2014年的约80%降至2023年的约50%,而对中国的好感度则从72%上升至77%,并且始终高于对美国的好感。随着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衰退,越来越多的新加坡民众和舆论呼吁政府在政治与经济上向中国靠拢。
但新加坡的政府精英们往往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强调政府需要发挥领导作用,而不是迎合民意。他们认为,只有政府能够把握国家利益,而不是让公众来决定方向。在这种逻辑下,民众现在也许更希望与中国走得更近,但官僚体系尚未做出这样的选择。
如今,一些在新加坡的华裔高官常用的一句话,是“我们和中国有同文同种的渊源,但我们是新加坡人,我们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们常用这样的表述,试图让公众对中国保持一定距离。实际上,中国和新加坡也完全有可能发展出类似美英那样的特殊关系,但这需要等到中国的综合力量全面超越美国之后,才有可能让新加坡的官僚精英作出更靠向中国的选择。
这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全球力量对比不断变化、区域安全格局也在调整的背景下,新加坡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继续坚持“不选边、做中介”的口号,还是在现实的安全、经济与战略利益面前,寻求更清晰、可执行的策略?答案或许在未来的实践中慢慢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