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茂是相声界中一位非常杰出的艺人,特别是在相声的“文字辈”中,他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文字辈”本身就因他而有所代表,而他和他的师父常宝堃之间的缘分,也是很多年后才被揭示出来的。1943年,年仅14岁的苏文茂拜在了当时最火的相声演员常宝堃门下,开始了他正式的相声生涯。那么,为什么年纪这么小的苏文茂能够得到常宝堃的青睐?多年后,常宝堃的弟弟常宝华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苏文茂坚决用本名演出的坚持。
苏文茂生于1929年,来自北京。由于家境贫困,他早早地便背上了生活的重担。12岁那年,他来到天津,在一家药铺当起了伙计。虽然收入微薄,勉强能维持自己生活,但他仍然肩负起赡养母亲的责任。此时的相声在天津已经非常流行,尤其是常宝堃与赵佩茹的搭档,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最佳组合”。由于对相声的喜爱,苏文茂也开始有了接触相声的念头,他希望能够通过说相声,改善自己的生活,也希望能拜在常宝堃门下,成为他的弟子。
经过一番努力,1943年,苏文茂终于通过他人的引荐,正式拜在了常宝堃门下。那时,相声圈的许多长辈和师叔们都前来祝贺苏文茂,按照相声界的传统,苏文茂需要一一向他们行礼。马三立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苏文茂因为磕头太多,差点晕了过去。值得一提的是,14岁的苏文茂和他的师父常宝堃之间相差不大,常宝堃当时也不过21岁。
在给苏文茂起艺名时,长辈们有不同的意见。张寿臣根据相声界的辈分规则,给他取名“苏仲仁”,这个名字来自“德寿立仁义”的字辈。而另一位长辈谢芮芝则给他取名“苏伯光”,其中“伯”字在相声界也有一定传统,李伯祥就是“伯”字辈的代表之一。不过,常宝堃却非常开明,他尊重苏文茂的选择,最终让苏文茂自己决定名字。苏文茂坚持使用自己的本名演出,理由很简单:他不希望母亲因为找不到他而担心,这一举动无疑体现了他对母亲深深的孝心。
常宝堃不仅在技艺上倾囊相授,还在师徒关系上废除了很多相声界的旧规矩。例如,“生死患病,投河觅井,打死勿论”等这些旧习俗,都被他一一摒弃。常宝堃为何收苏文茂为徒?常宝堃的四弟常宝华给出了答案:因为苏文茂和他一样,都是大孝子。常宝堃在家里是出了名的孝顺,而苏文茂对母亲的敬爱也没有任何差距。从他坚持本名演出的做法,可以看出他的孝心。
苏文茂并没有辜负师父的期望。学成出师后,他很快就在相声界闯出了自己的名气,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他与师父常宝堃一起,参加了慰问团,并在朝鲜前线待了几个月。回到国内后,苏文茂成为了天津曲艺团相声队的队长,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哏表演风格,将文哏相声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被誉为“文哏大师”。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师父常宝堃的教导与支持。
此外,苏文茂的孝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常宝堃去世后,苏文茂对待师父的遗孀,一直履行着徒弟的义务。即使年纪渐长,头发花白,他依然坚持定期看望师娘,成为了相声界一段感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