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曾经在荧幕上的硬汉演员,熟练的在鱼摊上帮客户称重!
不少熟悉演员李飞的观众,起初都还以为是在拍“真人秀”,但是仔细一看,周围并没有一架拍摄机器!
这位出演过《我是特种兵》的硬汉,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呢?
从华丽的聚光灯跌落到“菜市场”,难道是他自己的选择吗?
从畅销品到滞销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飞自己也曾是那套市场评价体系的忠实信徒,他的成名之路,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戏剧性的逆袭故事。
1982年他出生在江苏南通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人生起点毫无星光可言,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连高中的门槛都没迈过去,最后进了一所技校。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国企当电工,每天与机器和电路打交道,那种一眼望得到头的枯燥,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表演的渴望。
于是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大胆的决定,转行!
他考入了南京艺术学院,接受科班训练,毕业后又顺利进入南京军区文工团,在话剧舞台上打磨演技。
机会在2009年降临,一部名为《狙击生死线》的军旅剧,让他第一次在观众面前崭露头角,紧接着市场找到了他身上最鲜明的符号硬汉。
从2010年到2016年,是属于李飞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在2010年,他一口气拍了五部戏,像一台不知疲倦的马达。
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是《我是特种兵》系列,他所塑造的军人形象,坚毅、果敢,几乎成了那个时期荧幕硬汉的代名词。
李飞这个名字,和军旅剧这个品类深度捆绑,他成了一件市场上的“畅销品”。
然而市场的风向变得比天气还快,2017年之后观众的口味变了,军旅题材的热度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流量偶像和甜宠剧的狂欢。
李飞的优势,一夜之间变成了他的枷锁,他那张被观众牢牢记在心里的“军人脸”,让他戏路变得异常狭窄。
他不是没想过转型,可当他去尝试其他类型的角色时,收到的回复总是大同小异:“你的形象太固定了。”
更残酷的是年龄过了35岁,行业留给他的机会肉眼可见地减少,有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这个年龄段以上艺人的工作机会,整体缩水了23%。
从2017年到2021年整整四年,他几乎没有拿出任何一部能激起水花的作品,这种落差带来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他开始自我怀疑,夜深人静时会忍不住想:“我是不是再也演不了戏了?”
他的焦虑正是源于对那套单一市场评价体系的深度依赖,当市场不再需要你这件“产品”时,你仿佛就失去了全部价值。
陪伴是最贵的货币
就在李飞被市场的潮水推向边缘时,生活的另一面,却向他展露了最柔软的核心,他事业的停滞期,恰好与母亲的衰老同步。
母亲一辈子都在菜市场卖鱼,即便有了退休金也闲不住,依旧每天出摊,她的健康状况,成了李飞心里最沉的牵挂。
2023年的一天他回到家乡,看到母亲在鱼摊前忙碌的佝偻背影,那一刻他心里某个东西彻底改变了。
他做了一个决定,一个在旁人看来“不理性”的决定:留下来,帮母亲卖鱼。
于是曾经的“特种兵”,拿起了杀鱼刀,每天凌晨四点天还没亮,他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回到摊位上,刮鳞、称重、收拾摊位,一站就是一天。
这份工作的辛苦,丝毫不亚于当年在剧组摸爬滚打。
除了卖鱼他还多了一项“工作”,陪母亲一起捡废品,两人开着车,在街头巷尾寻找被人丢弃的塑料瓶和纸箱。
忙活整整一周,这些废品的收入不过二三十块钱,连油费都覆盖不了。
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看,他的行为毫无逻辑,毕竟他早年在演艺圈打拼,已经积累了足够让他生活无忧的积蓄。
他完全可以请个护工,或者用更“高效”的方式来尽孝。
但他选择的是最“笨”的方法,因为他明白,他所从事的,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情感劳动”。
这份劳动的“报酬”,不是那微薄的几十块钱,而是母亲脸上满足的笑容,和自己内心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过去他一年到头也见不了母亲几面,现在他用每天24小时的“在场时间”,兑换着亲情,这期间不是没有剧组找上门,递来一些配角的本子。
他都一一推掉了,这个举动本质上就是用旧有的市场价值,去换取他新坐标系里的核心资产,陪伴母亲的时间。
在这个他为自己重建的价值坐标里,“成功”的单位不再是片酬或奖项,而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每一个平凡的清晨与黄昏。
他终于从一个被动接受市场评价的演员,变成了一个能主动定义自我价值的儿子。
真实是最强的剧本
当一个人选择背离市场的逻辑时,生活有时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给予回馈,李飞的选择,无意中为他积累了一种在当今演艺圈最稀缺的资本真实性。
他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账号,分享的不是精心策划的文案,也不是滤镜下的精致生活,而是最朴实的日常。
“今天的鱼很新鲜”“收摊了,回家吃饭”,这些毫无“设计感”的内容,在那个处处都是表演的舆论场里,反而显得格外真诚。
起初网络上不乏“作秀博眼球”的质疑声,但时间是最好的证明,当他日复一日、持续了近两年地守在那个小小的鱼摊前,所有的质疑都烟消云散了。
公众的态度,从最初的猜测,转变为后来的理解与支持,他没有卖惨也没有煽情,恰恰是这种平静,构建了强大的公信力。
他的选择也与其他一些同样陷入困境的艺人形成了鲜明对比,有人为了还债去摆地摊,有人为了生计去接低价的商演。
那些选择背后,是经济压力的无奈,而李飞他的从容和主动,让他的故事多了一份超然。
奇妙的化学反应在今年发生了,一个剧组找到了他,邀请他出演一个角色,这个角色不再是手持钢枪的英雄,而是一个挣扎在市井中的“小人物”。
这并非偶然,而是市场在兜兜转转之后,终于发现了他身上新积累的“真实性”资本,他没有去迎合市场,市场却反过来找到了他。
他的人生仿佛完成了一个奇妙的价值循环,先是放弃了旧的市场价值,转而去建立全新的情感价值。
接着这份情感价值衍生出了“真实性”这一社会资本,最终“真实性”资本被市场重新发现,并被赋予了新的商业价值。
结语
人这辈子,究竟是选择顶着光环在名利场里奔波,还是放下身段在平凡里寻安稳?
那么你觉得李飞放弃明星身份,陪母亲去卖鱼,是可惜还是值得?
在你心里,真正的成功人生,又该是什么模样呢?
参考资料:
抖音@演员李飞 个人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