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5年九三阅兵上,东风-61洲际导弹的首次公开亮相,直接让全球军事观察家们集体刷新了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认知。这款新型陆基洲际导弹拥有超过1.8万公里的射程,能携带6至10枚分导式核弹头,末端突防速度超过20马赫,还具备“公路-铁路”双模式机动发射能力,从展开到发射只需3到5分钟。
这么先进的导弹都出来了,很多人立马就冒出个问题:中国为啥还在发展并展示像DF-31BJ这样的井基导弹?难道有了东风-61,老型号不就该淘汰了吗?
答案还真没那么简单。DF-31BJ作为东风-31系列的最新型号,可不是什么过时的产品。东风-31系列本身是中国第二代战略武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投入使用,算是中国首款远程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和更早的液体燃料东风-5相比,它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上都有巨大突破。这次阅兵出现的DF-31BJ,军事专家邵永灵就猜测,这个“J”可能代表着更强的机动性,或者暗示了其他发射模式。这说明,DF-31BJ并非单纯固定井基发射,而是保留了多种部署方式的可能性。
那你可能还得问,既然东风-61那么强大,为啥还要同时搞DF-31BJ呢?关键就在于“互补”和“生存能力”。核威慑体系可不是有一两款先进导弹就万事大吉的,它需要不同平台、不同部署方式相互搭配,才能形成可靠且持续的威慑力。东风-61虽然机动性好、射程远、弹头多,但它的造价也非常高昂,单枚成本估计 around 8000万美元,组建一个导弹旅的总装备费用可能超过20亿美元。这么昂贵的系统,短期内不可能完全取代所有现有型号。
更核心的一点是,固定发射井部署方式虽然有位置固定的缺点,但它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比如,井发射的快速反应能力通常比公路机动系统更强,打击精度也更高。特别是DF-5C这种液体燃料导弹,官方明确说明了它是井基发射的,但它有个巨大优势:液体燃料导弹的有效载荷大,同等体积下能携带更多燃料和更重的弹头。
DF-5C的射程据推测可能达到2万公里级别,真正实现了“覆盖全球”,而且它通过技术改进,基本解决了液体燃料导弹战备值班反应慢的问题。这说明,井基导弹并非落后代名词,反而在载荷和射程方面有难以替代的优势。
中国火箭军正在构建的是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核威慑体系。东风-61、DF-31BJ、东风-5C,再加上潜射的巨浪-3和空基的惊雷-1,共同构成了中国首次展示的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每种导弹都有其明确的定位和使命:东风-61作为最新一代机动式洲际导弹,侧重远程覆盖和强大突防;DF-31系列强调机动部署和较高的生存能力;而井基的东风-5C则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载荷和全球覆盖能力,承担起压轴的重任。这种组合拳意味着,无论面临何种威胁,火箭军都能有相应的手段做出反应,大大提高了核威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所以,发展DF-31BJ乃至改进井基发射的东风-5C,绝不是因为技术落后或思路保守。恰恰相反,这正是中国战略核力量走向成熟、理性的标志。不再追求单一武器的“万能”,而是通过不同系统的优势互补,实现整体威慑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思路也符合世界核大国的发展规律——看看美国和俄罗斯,它们至今也同时保持着井基发射、公路机动、潜射等多种核打击方式。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面临的安全环境,也决定了我们需要更多元的核力量结构。美国的主要反导系统针对的是北极方向来的导弹,而东风-5C这样的远程井基导弹,其超远射程允许它从南半球方向绕过这些防御体系,直接打击目标。这种突防路径的多样性,让对手的反导系统防不胜防,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威慑可信度。
从更深层看,东风-61的横空出世和DF-31BJ的持续改进,共同揭示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核心逻辑:不追求单纯的数量堆砌,而是通过质量提升和体系优化,构建一支精干、有效、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告诉世界的是,中国有智慧也有能力确保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这可不是简单一两件新武器就能概括的,背后是一盘大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