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AI被广泛宣传能够重塑我们商业和生活模式的变革性潜力,从自动化日常任务到提供各种回答见解,AI能做到的事似乎无限。
但是,在这种乐观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一个严峻的现实:
绝大多数人工智能项目都未能实现预期价值,我们翻阅了各种权威研究和行业报告都表明,AI项目的失败率惊人地高达70-80%,甚至最高达到了85%。
当然,我所指的“失败”并不只是说技术开发失败了,更常见的情况是项目没能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ROI),没有对业务产生有价值的影响,或者是没能在整个组织中推广应用。
我们总结了绝大多数AI项目的失败原因,技术并不是最难的拦路虎,而是另外三个关键要素:战略、数据和人员。
02
我们先来看战略层面。
麦肯锡的调研显示,把AI项目认为是一次技术上升级,流程上的补充优化,完全委托给IT部门去解决,这是导致失败的最常见案例。
这其实就跟很多企业进入互联网营销,接触短视频直播一样。
如果领导者不重视,一把手不亲自参与进来,仅仅把互联网当成一个线上店铺,一个额外的销售渠道而已,不去思考企业的产品、应用场景、业务模式如何随之改变,企业的营销体系如何在全域进行有效地布局,从而触达和贴近真实的客户需求,带回多元化的订单,对市场风向进行更好的判断。
那么,这样的互联网营销转型其实注定是要失败的。
同样,AI的价值在于它能驱动业务转型,实现组织变革管理,而不仅仅是我今天多了个AI可以去聊天,可以当助理。
这就需要领导者的深度参与,它同样也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去确保AI项目跟公司的核心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给出关键的资源分配。
没有这种级别的支持,AI项目往往会迷失方向,难以推进,甚至很难获得跨部门的支持协作,像Gartner就估计,85%的AI项目没有实现规模化,主要原因是缺乏高管的支持以及跟业务战略的一致性。
当然,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也不要想着让AI彻底改变业务这样宏大、不切实际的目标。
我们在之前的单仁行也讲过,AI不是神仙,重要的是人的思考,所以,不要对AI的短期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更合适的方法是设定一系列明确、可衡量的指标,比如说节省了哪些成本,在哪个环节提高了多少效率,缩短了产品、研发、运营的周期等等。
03
第二个因素就是数据。
今天对AI一个普遍存在的误解就是它是软件应用,但实际上,企业端的AI项目核心不是代码,而是驱动它的数据。
像我们在文思子牙以及AI搜索优化的系统里,就给每个企业内置了专属的数据库,为什么要多做这个事?
因为我们把低质量的数据输入给AI,必然会导致不可靠的输出或者是通用型输出,而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答案。
包括在单仁牛商最新改版《视播时代·企业全域营销快速增长系统班》上,我们对AI这部分进行了重点的升级。
我们不仅讲到了AI工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关于企业对于AI的顶层战略,包括AI工具的选择和实施、数据准备和提问标准,以及至关重要的员工培训和业务变革。
就像我们给文思子牙训练了系统化的营销思维链和输出标准。
当每家企业把自己的背景、产品服务、业务特征、关键词、应用场景变成一个明确、量化的专有数据喂给AI的时候,我们就能真正体会到AI的神奇之处。
当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其他的企业端AI项目,不管再怎么强大的AI,你给它垃圾数据,得到的也一定是垃圾。
第三个因素就是人员。
在麦肯锡的调研数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惊人的情况,在进行AI转型的企业当中,超过一半的企业对自己10%的员工进行了AI培训,只有9%的企业对自己一半员工进行了AI培训。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人的主观感受是AI转型当中容易被忽视的决定性因素。
因为如果员工自己不信任一个工具,他们不仅不会使用它,甚至还会积极地抵制它。
就像许多员工担心AI可能会让他们的技能过时,这一点在全球都是共通的,想Aberdeen的一项研究发现,70%的婴儿潮一代、63%的X一代、57%的千禧一代和Z一代都认为“AI会让他们的工作面临风险。”
这种焦虑造成了对AI的抵制,因为员工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工作安全,而不是技术进步的潜在好处,从而使得任何AI转型遭遇失败。
所以,企业的领导者必须主动要进行沟通,清晰地传达AI是作为增强员工能力的工具,而不是替代他们的技术。
同时,也要对员工进行职业转型和技能提升的再培训,让员工真正把AI作为提升自己的机遇。
04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因为缺乏资源和资金,AI转型没办法像那些大公司一样从底层的算法、算力去开发一个自己的AI,而是去购买一个现成的AI应用或者系统,并入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
从成本角度考虑,这是最经济的做法,当然,我们需要去考虑到数据、功能的兼容集成、培训和持续维护的成本,不是说简单买一个AI应用,谁便宜就买谁。
假如这个AI没办法跟公司软件和业务相兼容,通用大模型也无法完全适应公司独特的业务流程,导致输出结果平庸,就会掉入现成产品的陷阱。
然后,那些从来没有接受过培训,又对AI心存恐惧的员工就不会去信任AI的输出,很快就回到他们熟悉的传统工作流程中,最终钱也花了,但没有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所以,与其追求一步到位的AI转型,中小企业更应该采纳循序渐进的“爬行-行走-奔跑”的方法论。
什么意思呢?
在爬行阶段,企业需要去识别具体的业务痛点,而不是追逐最新的技术潮流或者是最便宜的AI工具。
我们首先要对自己的业务、产品、盈利模式和营销体系进行一次彻底的审视,搞清楚我们试图用AI解决什么问题?
是解决重复性任务、容易出错的流程,还是内容的产出,客户的响应?
有明确的功能性指标,就能快速验证AI的价值。
到了行走阶段,就是启动试点项目。
我们在确定了合适的目标之后,就可以去针对性挑选AI应用来启动一个小规模的试点项目,比如说关于营销,我们就可以去尝试利用文思子牙去实现系统化的AI营销流程,我们把内容、剪辑、业务关键词、用户画像、订单询盘、账号运营都集成到了一起,跟企业现有工作流程的集成摩擦最小,用户界面也容易上手。
而且,今天很多AI应用都是订阅模式,有前期的体验,而不是一次性买断,包括我们也是,所以,企业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获得AI能力。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在2到3个月内产生可衡量的结果,试点项目不要追求完美,更重要的是证明AI的价值。
到了奔跑阶段,就是在试点成功之后进行公司内部的推广和培训。
试点项目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内部案例,向所有员工证明AI能够帮助他们,而不是取代他们,这种来自内部的成功故事,远比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都更有说服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给员工提供全面的AI知识培训,帮助他们理解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如何正确使用AI工具,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对AI的信心和支持。
当然,假如企业拥有一定预算,又面临业务挑战,那么,最好是要找到专业的咨询顾问,让他们来帮助企业去制定一个全面的AI顶层战略,包括AI工具的选择和实施、数据准备和提问标准,以及至关重要的员工培训和业务变革。
这不仅可以规避掉一些陷阱,也能让企业更快获得一个定制化的战略规划,更早拿到回报。
当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不必过于焦虑,毕竟今天的AI还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我们不要把眼光局限在掌握某一个AI工具,而是要逐步建立起一种能够持续学习、不断适应的组织能力。
把AI看作是企业提升业务韧性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把它作为一段持续的旅程,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投入,这才是我们中小企业在未来智能化的商业环境中持续成长的关键。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