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粉丝跑者有这样一个疑问:跑步的时候,可以跑跑走走吗?
平日里,每当有人问起我这个问题,我的答案都是不建议在跑步过程中间歇性地跑跑走走。
那么,为何我会持有这样的观点呢?
因为在跑步这项运动中,身体需要维持一定的节奏和速度,即便你的跑步速度较慢,一旦停下脚步,身体的各项机能就会受到影响。
首先心率和呼吸会瞬间被打乱,原本有序的身体节奏也会戛然而止。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身体在跑步时会逐渐适应运动状态,建立起一套稳定的代谢和运动模式,当你突然停下,就像是强行中断了这一模式,使得身体不得不重新调整。
看似短暂的“休息一下”,实际上却打破了身体的平衡,不仅无法有效缓解疲劳,反而会增加更多的疲劳感。
而且,这种跑跑走走的方式会大大降低跑步带来的效果和体验。
跑步所带来的心肺功能提升、肌肉锻炼等益处,都需要在持续稳定的运动状态下才能更好地实现。
可能有人会说:“我是初跑者,体力跟不上,跑跑走走难道不可以吗?”
其实,即便你是刚刚开始跑步的新手,也应该尝试连续跑下去,就拿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吧,当初我刚开始跑步的时候,跑到1公里就感觉疲惫不堪,心里想着干脆走500米再接着跑。
可当我走完500米再次起跑时,却发现身体更加沉重,每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而且根本无法坚持跑多远。
此时,心里的惰性开始作祟,不断暗示自己再走一会儿,如此循环下去,整场跑步变得越来越吃力,根本无法保持连贯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我咬着牙坚持连续跑2公里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越到后面反而感觉越轻松。
这其实就是连贯性和肌肉习惯所带来的规律作用。
人体的肌肉具有记忆功能,当你持续跑步一段时间后,肌肉会逐渐适应这种运动强度和节奏,从而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的各项机能协同工作,跑步也就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所以,在我看来,跑步时最好不要跑跑走走。
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间歇训练除外,间歇训练是一种有计划、有规律的训练方式,它与正常的路跑有着本质的区别。
那么,“跑跑走走”为什么会让人感觉更累呢?
这要从跑步时的力学原理说起。
当我们跑步时,脚落地到地面的瞬间,并不是垂直向下的,而是向斜后方蹬地,这个蹬地的动作会对地面产生两个方向的作用力:
一个是向下的力,另一个是向后的力。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地面也会相应地产生反作用力。
也就是说,你向下蹬地,地面就会向上施加一个力,帮助你腾空;你向后蹬地,地面就会向前施加一个力,推动你前进。
在持续跑步的过程中,这种连贯的反作用力会让你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匀速状态。
除了起跑阶段需要花费一些力气来克服惯性之外,越到后面,身体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就越能轻松前进。
可一旦你停下来走一会儿,这种连贯的推力就会瞬间消失。
当你再次起跑时,身体不得不重新发力来推动自己向前,以恢复到之前的匀速状态,这种反复的启动和停止,会让你的跑步变得更加费力,身体也更容易感到疲劳。
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相同配速的间歇训练时,我们会感觉比持续跑步更加疲惫的原因,虽然训练的概念不同,但力学原理是相通的。
相信很多跑马拉松的跑者都有过这样的深刻体会:当在比赛中感觉很累而停下来走一段路后,再次起跑时会发现身体变得更加沉重,仿佛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
其实,在跑步过程中,当你感觉疲劳时,更好的办法是降低配速,而不是停下来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