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8月22日
全文共 2456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961年8月22日,一场夜宴背后,是权力与人心的博弈,也是宋朝基业的起点。
文|潇湘倦客
公元961年8月22日,汴梁夏夜,皇宫城内殿灯火通明,一场看似寻常的君臣夜宴正悄然进行。
石守信、高怀德等几位掌握帝国精锐禁军的将帅围坐御前,杯中御酒醇香四溢,笑语喧哗间谁又能料到,就在这酒盏交错之际,一场决定大宋百年国运的棋局正缓缓落子。
赵匡胤端坐龙椅不过一年有余,然龙袍加身时那如芒在背的寒意却从未消退。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身龙袍从何而来。
正是去年正月,在陈桥驿那个天寒地冻的黎明,他“被迫”黄袍加身,被麾下将士簇拥着回师开封,取代了年仅七岁的后周恭帝。
五代十国,这中国历史上最血腥破碎的乱世,近七十载里皇帝如走马灯般换了八姓十二君。武夫悍将,拥兵自重,节度使们“喜则连衡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中央权威荡然无存。赵匡胤自己,便是凭借乱世军功升任殿前都检点这一禁军最高统帅,并一举夺得了天下。
登基之初,他尚可安抚石守信等老部下,令他们分掌侍卫司、殿前司等要害军权。
然建隆元年(960年)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一个更深远的忧虑日夜啃噬着这位开国帝王的心。今日袍泽可托生死,他日其麾下将士,是否会再将另一件黄袍披于他人之身?
一日,他召来心腹谋臣赵普密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的回答直指核心: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未等赵普言毕,太祖抚掌道:
“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一个彻底重构帝国权力格局的宏大计划,已在君臣心中酝酿成熟。而首要之务,便是那足以倾覆王朝的致命力量:兵权。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公元961年8月22日),晚朝散后,太祖独留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禁军核心统帅。没有刀斧手埋伏的肃杀,没有朝堂奏对的拘谨,只有内殿之中,美酒佳肴,君臣笑语晏晏,仿佛一场故友重逢的欢宴。
酒过数巡,气氛正酣。太祖忽屏退左右侍从,殿内瞬间只余君臣数人与摇曳的烛火。他放下酒盏,面容被烛光映照得明暗不定,发出一声深长叹息:
“朕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曹之德,无有穷已。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
此言一出,众人闻言愕然。石守信等人惊惶离席,伏地叩首:
“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
太祖目光扫过众人,缓缓摇头,声音低沉却字字千钧地道出了那句石破天惊之语: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黄袍加身”——这四个字,正是去年陈桥驿改变赵匡胤命运、也改变整个天下格局的关键。此时此刻,由他亲口说出,点向昔日并肩作战的袍泽,其意不言自明:你们或许忠心,但能保证你们的部下,不会像当初逼我一样,把黄袍强披在你们身上吗?
殿内死寂。烛火噼啪声清晰可闻。石守信等位极人臣的悍将,此刻冷汗直冒,巨大的恐惧攫住了他们。他们齐刷刷的起身跪下涕泣叩首:
“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
太祖的神情终于缓和,如同卸下千斤重担:
“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
他给众人指出了一条生路:交出兵权,出镇外藩,广置良田美宅,享受富贵清闲。朕更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美哉?
话已至此,再无回旋。石守信等人唯有叩谢圣恩,感激涕零,。翌日,朝堂之上,以石守信为首,众人纷纷上表称病,请求解除兵权。
太祖欣然应允,厚加赏赐,令他们离京出任地方节度使。殿前都点检、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等威胁皇权的顶级军职,就此废除,永不重置。
那个夜晚,以一杯清酒,和平解除了禁军宿将的兵权,迈出了终结武人乱政、奠定三百年文治江山的决定性一步。紧接着太祖便着手构建一套全新的军事权力架构:
1.确立“三衙”分权体制:禁军统率权一分为三,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合称“三衙”)分掌。三衙长官品级不高,互不统属,直接听命于皇帝,兵权被有效分割。
2.枢密院与三衙相互制衡:统兵之“三衙”与调兵之枢密院相互牵制。“兵籍、虎符出于枢密,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互相牵制。
3.强干弱枝,精兵聚京:“收天下精兵”,将各地精锐悉数编入中央禁军,使京师兵力对地方形成绝对优势,所谓“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4.更戍之法,兵不识将:禁军定期轮换戍守地点,将领却不随军调动,形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彻底杜绝将领与士兵形成牢固的统属关系。
5“以文制武”的国策确立:大力提拔文官,在中央和地方担任要职,监督、制衡武将,使得文官地位显著高于前代。
6.履行诺言,姻亲固盟:太祖将寡居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高怀德,后又将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三弟赵光美(廷美)则娶了张令铎之女。用通过密集的皇室联姻,将昔日握有重兵的将帅家族与赵宋皇室紧密捆绑。
一杯酒,释去的是开国元勋的赫赫兵权,奠定的是一代王朝的文治基石,埋下的亦是百年积弱的隐忧伏笔。其功过是非,需置于三百年宋运兴衰的长卷中审视:
其功在于:
终结武人乱政:彻底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恶性循环,“杯酒释兵权”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中央对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北宋再未出现地方强藩武力威胁中央的情况。
文治盛世之基:抑制武将地位的同时,大力抬高文官士大夫。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国策。经济、文化、科技在此宽松环境下达到封建时代巅峰。
其过在于:
武功积弱之始:“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过度追求稳定,导致军事效能下降。兵权分割过细、更戍法影响战力、将帅权力受限缺乏主动性,埋下了日后对辽、西夏、金战争中屡屡处于下风的隐患。“守内虚外”的战略,终使强敌环伺下的两宋蒙上“积弱”的阴影。
权力,从来都是一杯需要细细斟酌的酒,饮下它,既解近忧,亦酿远虑。杯酒之间,乾坤已定,功过是非,留待青史与后人评说。
参考史料:
《宋史》
《宋史研究》何兆武著
《宋代政治与文化》许倬云著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朱温踏碎龙袍登基!907年大唐轰然崩塌的背后故事
南宋宗泽:临终三呼“渡河”,一代抗金名将的最后呐喊
辛弃疾出生885年后,终于有人读懂他为何愤而写词|1140年5月28日,辛弃疾出生
1052年6月19日 范仲淹逝世:他死在常州,却活在中国人的骨血里
王安石临终江宁,一位改革家的无声呐喊与千古争议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