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赴福建省罗源县开展“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专题调研。12名博士生深入畲族村落,系统考察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学术智慧。
在松山镇八井畲族村,服务团走访畲族历史记忆馆和技艺传承馆,深入了解畲族“忠勇精神”和织造、医药、武术等非遗项目。村内“畲乡里”民宿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竹里畲族村通过建设红色记忆馆、畲风堂与国家民俗手作文创中心,创新性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罗源有礼”公共品牌融合螺钿、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开发的文创产品,实现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白塔乡南洋畲族村的“挂点超市”积分兑换模式引人注目。该村通过“1436”工作法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于2020年入选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驻村第一书记陈俊峰介绍,这一创新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服务团调研发现,罗源县已形成食用菌、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百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巾帼帮扶车间”为农村妇女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罗源鲍鱼”年产值达3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电商选品中心通过“本地生活”模式,探索出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罗源县已确立绿色冶金和新能源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2025年初与宁德时代签约的罗源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项目,正带动新型电池与新材料配套企业集聚。同时,滨海玉石文化城通过电商直播培训,推动“天下石·罗源工”品牌建设。
在霍口畲族乡福湖村,服务团参观了畲族民俗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展示馆。500余件由畲族民众无偿捐赠的珍贵展品,生动展现了畲汉交融的历史和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成就。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团长表示,罗源县通过文化传承、产业创新、基层治理等多维路径,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其经验对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