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 日本现在所在的位置可谓是地球上最“不安分”的地方之一,地震、火山、海啸,这些灾难都是日本的常客,天灾轮番上阵,就连日本人都觉得自己的国家随时都可能会“消失”。
虽然整个国家沉海并非眼下就会发生的事,但科学界和联合国都的确探讨过类似的极端情况,如果岛国真的失去立足之地,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日本人该如何安顿?其实联合国早就讨论过这个问题,那么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日本沉海的可能性多大?
要理解日本为什么总处于“高危状态”,得先看看它的地理位置,日本就像是站在一张巨大拼图的边缘,而拼图的几块板子,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菲律宾板块、北美板块, 天天在下面互相挤压,就好像一下四个壮汉在桌子底下推来推去,上面放着的玻璃杯能不摇晃吗?
东日本大地震那一年,很多人还在电视上亲眼看见过那一幕,海水瞬间卷上陆地,车子、房子像积木一样被冲走,那场灾难让全球都意识到,日本的地理位置真的是“地狱级”的高危, 科学界一直提到的南海海槽大地震更是个定时炸弹,专家们几乎断言未来几十年必然会发生。
到时候影响范围可能覆盖整个本州和四国,经济、社会、人口,几乎所有领域都会受到冲击,除了地震,日本头顶还有一座随时可能喷发的富士山,别看它平时静静伫立, 雪顶好像明信片上的风景,但历史告诉我们,它并不是个安静的邻居。
富士山上一次喷发还在300多年前,按照火山的活跃周期,它完全可能在未来再度爆发。一旦那一天到来,火山灰可能飘散到东京,航空交通大乱,甚至可能像冰岛火山喷发时那样,导致整个地区陷入瘫痪, 而更可怕的是,如果喷发触发地震,进而引起海啸,后果根本不敢想象。
更让人无奈的是,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也在加速放大岛国的脆弱,全球海平面每年都在以毫米计算的速度上升,看起来没什么,但对岛国来说却是致命威胁,想象一下,沿海城市的堤坝年复一年被推高,直到某一天再也挡不住, 海水直接漫进城市,那时候损失的不是几块土地,而是几百万人的家园。
所以说日本“沉海”可能有点夸张,但大部分土地会被海水夺走却是很大概率发生的事情,未来几十年, 或许我们真的会看到日本地图被悄悄改写,一些城市渐渐从陆地变成海底遗址。
这种可能性其实早就让日本国内外的学者忧心忡忡,日本人自己也心知肚明,这片土地并不算稳固,每一次地震演习,每一次防灾演练, 其实都在提醒他们:家园的安全只是暂时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真的沉海了,一亿多的日本人口要如何安置?
联合国给的方案
联合国在研究气候难民问题时,就把很多岛国的消失,以及人口大迁移当成了一个议案,别觉得夸张,像马尔代夫、图瓦卢这样的袖珍岛国,政府都已经在讨论“搬国家”的可能性了, 只是人家人口才几十万,日本可是上亿啊,这规模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那怎么安置呢?最直观的想法就是,先找邻居借个地方住,如果哪天日本真的遭遇大规模国土丧失,韩国、中国沿海、还有俄罗斯远东地区,几乎一定会成为首批迁移的方向, 原因很简单,距离近,坐船坐飞机都方便,而且文化交流本来就频繁,适应起来没那么难。
你可以想象,在上海或者釜山,很快就会出现一个个“迷你东京”,餐馆、商店、语言,全都带着浓浓的日本味,不过仅靠邻居肯定不够,因为人口太多了, 光是东京大都市圈就有三千多万人,几乎相当于把一个澳大利亚的人口全挪过来。
所以第二条路就是找那些地广人稀的国家伸出援手,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地方国土大,但人口却少得可怜, 如果他们愿意接纳部分日本人口,不仅解决了人多地少的问题,还可能带来一波经济红利。
日本人带着资金、技术、教育背景过去,说不定还能帮他们提升产业,当然还可以找美国打感情牌,几十年来,美日关系紧密,军事同盟和经济合作全都有, 一旦日本真的陷入生存危机,美国大概率不会袖手旁观。
不仅如此,巴西也是一个很大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巴西其实有全球最大的日裔社区,上百万日裔生活在那里,从语言到节日,都保留了不少日本传统, 如果日本人真的要迁徙,巴西就像一个天然的“第二故乡”,那里气候宜人,土地广阔,接纳起来阻力也不会太大。
但别忘了,这可是上亿人口的分散安置,就算拆分到十几个国家,每个国家也得接纳数百万乃至上千万日本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接收国来说, 是巨大的社会压力,毕竟移民潮从来都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的。
没有土地,就自己造?
除了寄希望于别人,日本人还有一个大胆的选择,自己动手造新国土,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谭,日本的工程师和建筑师,早就画过一张张让人瞠目结舌的设计图, 那是漂浮在海上的超级都市,像巨大的船,又像钢铁岛屿,可以容纳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生活。
其实这些概念已经不止停留在纸面上,日本在上世纪就提出过海上未来都市的构想,当时的模型看上去就像科幻电影里的镜头,巨大的圆形平台漂浮在海上, 能源来自太阳能和潮汐发电,食物通过垂直农场解决,废物循环再利用,几乎可以形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
如果真的能实现,那简直就是一座“新日本”,而且日本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马尔代夫早就开始考虑买下他国土地,准备在未来海平面上升时迁移国民, 图瓦卢则选择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约,提前给国民保留迁移名额。
这些小国虽然人口不多,但行动很实际,他们知道,海平面不会等人,早做准备才不会被动,相比之下,日本的优势在于科技和资金,它有能力建造大型浮岛, 甚至可能比其他岛国更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国土”,当然问题也不少,造价天文数字,安全性、居住舒适度、国际法律地位,全都需要解决。
另一种可能是“租借区”,想象一下,日本和某个国家达成协议,在那片土地上划出一块区域,永久租赁,专门作为“新日本”的居住地,这样做的好处是,日本人能保持自己的文化国籍和政治体系, 不必完全融入他国社会。对于很多国民来说,这种方式或许更能接受。
不过无论是建浮岛还是租借土地,背后的问题都绕不开:一亿人怎么安置?别说漂浮城市能容纳几十万,就算造十个,二十个,也远远不够, 所以日本最终会怎么样应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