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派来的特使是史蒂夫,这位特朗普的老将;以色列方面也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哈马斯那边出乎意料地松口,表示愿意就放老人和孩子的问题进行谈判。从表面上看,局势似乎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问题的根源藏在细节之中。
美国提出的方案乍听之下非常诱人:一次性停火60天,换取哈马斯释放至少80名人质,并全面开放人道主义走廊。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干脆利落的解决办法,特朗普一向钟爱这种“一锤子买卖”,认为这能够彰显他的“交易艺术”。然而,哈马斯对此并不买账,他们更倾向于采取拖延战术,提出分期付款的方案:每周释放几个人,同时要求每周停火三天。而以色列则坚持保留阶段性停火的同时,要求保持“定点清除”的权利。这三方的条件放在桌面上一对比,顿时就形成了僵局。美国希望尽快达成协议,哈马斯则希望拖延,而以色列则希望拥有更多主动权,谁也不肯让步。
到晚上8点,美方代表显然已不耐烦。虽然没有发火或说出什么强硬的话,但他们还是冷静地合上文件夹,说了一句:“我们没时间了。” 这一句简单的话,比任何怒斥都要有力。紧接着,白宫社交媒体发布了“谈判终止”的消息,理由是“哈马斯缺乏诚意”。这一反应迅速如闪电,几乎在一瞬间就向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问题不在我们,而在对方。随后,援助暂停、人质交换停滞,斋月窗口关闭。联合国和卡塔尔的代表纷纷紧急开会,呼吁美国重新考虑,但特朗普的态度依旧明确:他不喜欢拖泥带水,既然谈不拢,那就没什么好谈的。
与此同时,以色列加强了空袭,而美国方面对此没有做出任何调解。这不再是一个微妙的暗示,而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休战的大门已经关上,而且上了锁。很多人认为特朗普这次是在耍脾气,但从长期观察他的人可以发现,他有一套非常固定的行事逻辑。我称之为“效率癌晚期”加上“节奏掌控癖”。他对那些没有尽头、拉锯式的外交谈判感到极度反感。对于他来说,“持续对话”往往意味着无休止的争执,是弱者为了拖延时间而采取的策略。几个月的谈判下来,战争不仅没有停息,反而充满了媒体的口水战,让他感觉像是被操控的傻瓜。
因此,他这次做出了决断:要么是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一口气明确;要么就干脆结束谈判,立刻启动备选方案。这个备选方案,才是美国这次强硬态度的核心。
所谓的B计划,就是绕过哈马斯,直接与中东的区域大国合作,例如埃及、沙特,再加上以色列,一起重建加沙的治理架构。人道援助可以继续,但不经过哈马斯的通道,而是通过埃及在边境开设新通道;人质问题?不用再谈,增加对哈马斯高层的情报曝光和军事压力,迫使他们交出人质。这种做法的核心就是:谁不配合,就把谁从游戏中排除出去。特朗普的战略非常明确,如果哈马斯继续不合作,美国将直接不承认它作为谈判方的资格。
这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虽然风险极大,但却充满了特朗普的风格。他要的不是两全其美的和平,而是一个由他主导、符合他利益的秩序。
此时,你或许会觉得,这些都是中东的事务,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实际上,特朗普在加沙采取的这种策略,正是他全球战略的缩影,尤其是针对中国的政策,我们能看到很多相似之处。
就在加沙谈判破裂的前后,中美之间的博弈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首先,白宫发言人公开表示“不认为中美贸易休战期会延长”。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称:“关税让美国再次伟大”,显得信心十足。他认为,既然已经解决了欧盟、日本、韩国的问题,那么就可以集中精力应对中国。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与此同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美高层会谈却传出了不同的信号。会谈结束后,美方保持沉默,且后续的消息显示,特朗普政府实际上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坚决拒绝了赖清德访问拉美时经过纽约的要求;还叫停了对台新一轮的军售计划;甚至对于对华的新技术出口管制也做了延期,英伟达部分AI芯片的对华销售也得以解禁。
这看起来与他在社交媒体上宣扬的强硬姿态不符,实际上这就是“说最狠的话,做最软的事”。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差?因为中国的反制措施确实让美国感受到了切实的痛痛。中国通过“稀土牌”和“产业链跳岛战术”施压,美国损失惨重。美国的F-35战机生产成本因此飙升30%,还因零部件不足导致出现掉机事件。而在产业链方面,中国企业通过搬厂到墨西哥、匈牙利等地,绕过美国的关税壁垒。
特朗普的强硬,往往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表演。他通过在加沙的强硬态度向中东和世界传递信息:我非常有决心,你们最好乖乖听话。但他心里又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希望在任内能和中国达成一项标志性的协议,并成功访问中国,这将成为他最大的政治遗产之一。因此,他一方面要表现出强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作出让步,来为谈判争取更多的筹码和访问中国的机会。
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实际上正是特朗普外交的核心。他想通过加沙的“极限施压”来威慑中国,但又希望在需要时得到中国的帮助。
回到加沙,虽然谈判已经终止,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战火依旧燃烧,平民依然在苦难中挣扎。欧洲各国急得不得了,联合国也发布了警告,但美国对此并不关心。美国现在正在全力推动其B计划:与埃及、沙特、以色列联合,建立一个“后哈马斯时代”的加沙治理架构。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整个中东的政治版图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然而,这样的做法充满了风险。它将所有温和派和斡旋方得罪在外,把所有赌注都押在军事力量和强权上。如果局势失控,可能会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这种“设定死线、压缩缓冲、不合作就踢出局”的策略,正是特朗普政府在全球各热点地区实施的共同策略。从俄乌冲突到对华贸易战,再到加沙问题,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对手会先于自己屈服。
对于我们来说,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美国的强硬态度,许多时候其实是一种纸老虎。它叫得越响,就越能说明它的内心焦虑。正如在瑞典的谈判桌上,美方代表离场时一言不发,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他们并未在谈判中占到任何便宜。特朗普希望通过加沙的“强硬”来为对华谈判提供信心,但他可能没有意识到,中国不是哈马斯,更不是可以轻易捏制的欧盟和日本。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智慧来应对任何形式的极限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