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南海的海面看似风平浪静,然而空气中却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法国“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在海面上缓缓航行,舰载机静静地停靠在甲板上,仿佛蓄势待发的猛禽,但舰员们的面容却透露出不安。雷达屏幕上,闪烁着密集的光点,渐渐汇集成一片,清晰地显示出中国海军的舰艇。细看过去,三四十艘舰艇分布在周围,尤其是山东舰航母编队,尤为引人注目。这场原本是法国为了彰显海军实力的巡航,意外地演变成了一场意外的对峙局面,紧张气氛愈加浓烈。
法国派遣“戴高乐”号参与“克莱蒙梭-25”行动,名义上是为了进行“自由航行”,实际上却是为了在印太地区彰显存在感,增强其在该地区的政治影响力。法国期望通过这种行动,跟随美国的“印太战略”,巩固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和政治同盟,顺便在东南亚国家面前展示军力,推销其军事装备。毕竟,军事实力往往也是商业交易的敲门砖。法国军方非常重视此次行动,认为这是重塑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然而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次南海之行却以尴尬的局面告终。
“戴高乐”号进入吕宋海峡时,情况就显得不太对劲。刚一靠近,就被中国的054A型护卫舰锁定,始终尾随其后。直到进入南海,法国军舰眼前的局面才更显复杂:周围三四十艘中国舰艇活跃在海面上,山东舰航母编队尤为显眼。法国方面称局势“剑拔弩张”,但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中国海军在自己海域进行常态化监控是一项理所应当的举措。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外国军舰的进入,必然会遭到中方的监视和跟踪。这种做法在国际法框架下并不奇怪,反而是维护主权的一部分。
如果对比两艘航母的作战能力,“戴高乐”号与山东舰的差距不言而喻。“戴高乐”号的满载排水量为4.2万吨,动力系统采用核潜艇的反应堆,然而这一设计也带来了动力不足的问题,最大航速仅为25节,难以迅速转移。而其舰载机“阵风M”数量只有24架,受限于航母甲板空间的限制,起降效率远不如对手。反观山东舰,满载排水量达到6万吨,配备了强劲的常规动力系统,航速轻松超过30节,舰载机数量也有36架歼-15B,远远超出了“阵风M”的作战半径,尤其在远程打击和空中优势争夺中更具优势。这种吨位、舰载机数量以及作战半径的差异,基本决定了两者之间的对抗格局。
在护航舰艇和作战体系方面,法国的“戴高乐”号编队显得相当薄弱。该编队仅有1艘6000吨的地平线级驱逐舰,以及2艘阿基坦级护卫舰,整体火力与反导能力十分有限。与此对比,中国海军的编队则显得异常强大。山东舰所在编队拥有055型万吨级驱逐舰,排水量达到1.3万吨,装备了112单元垂直发射系统,并且配备了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此外,052D型驱逐舰等多艘战舰也提供了更为强大的远中近三层防空网支持。中国海军还拥有岸基预警机、潜艇和卫星的辅助,形成了完善的作战体系。单单055型大驱在性能上就完胜法国同类舰艇,在区域拒止能力上更是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尽管法国方面坚持认为没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强的实力,但这一说法显然有些自欺欺人。中国始终秉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只要不触及主权红线,就会保持克制。事实上,以往美军航母在南海的挑衅行为,就曾经遭到过实弹驱离的严厉回应。这次法国军舰并没有遭遇同样的待遇,原因在于它的威胁级别尚不足以激发中方的强硬反应。中国方面的“克制”,体现的是国家对和平与稳定的深刻智慧,而非对冲突的回避。
法国在印太的战略也充满了矛盾。尽管他们在地区积极参与军事行动,但其军事存在与实际影响力之间的落差不可忽视。“戴高乐”号此行必须依靠补给舰支持,且航母本身存在不少技术问题,核动力系统频频掉链子,几次中断任务,使得法国军舰的可靠性备受质疑。除此之外,法国在美中之间徘徊不定,总是试图在维持与美国的合作同时,保持一定的独立外交姿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像在台海等敏感地区,他们总是小心翼翼,战略上缺乏明确的坚定性。
此外,法国军队试图通过军事展示来推销其武器装备,但东南亚国家并未买账。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装备不仅性价比高,而且适应性更强。法国的“阵风M”战机在实际战斗中并未表现出过人之处,甚至在印巴冲突中被中国的歼-10C战机压制,显示出法国装备在竞争中的劣势。
中国对法国的挑衅做出了明确的回应,采取了“密切监视-外交抗议-军事威慑”三管齐下的策略。通过卫星遥感、岸基雷达和舰载无人机,中国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监视网,对“戴高乐”号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在外交层面,中国通过驻法使馆和多边外交渠道明确声明对南海主权的立场,强烈要求法国停止侵权行为。军事上,中国则在黄岩岛组织了多达40艘舰艇的联合战斗巡航,同时山东舰编队直接接近法军航线,以“自然存在”的方式施加压力,最终迫使法国舰队改变航向。
法国媒体自鸣得意地表示没有发生冲突是因为他们的实力强大,但国际社会并不被这种说法所迷惑。南海局势的兵力对比和装备差距明显,法国若真挑战中国的底线,结果可能会比美军更惨。中国保持克制的态度并非怕事,而是为了避免局势升温,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姿态。
这场对峙最终没有升级,恰恰证明了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智慧与战略。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并做好军事准备,确保南海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那些外来的域外力量,若真想参与南海事务,必须摒弃霸权思维,尊重沿岸国的主权,并以平等姿态展开对话,否则只会自讨苦吃。
从这次中法海军在南海的遭遇中,我们看到的是新旧海权观念的碰撞。法国航母的“高调巡航”最终成为了一场孤立的表演,而中国海军的常态化存在却悄然宣告:南海的和平与稳定,最终依靠的将是区域国家共同捍卫的力量。